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布客帮

布客榜月度书单:读11本书 看古今中外历史变迁

2017-11-01 17:39 编辑:admin 来源:布客帮bookbang

2017年11月1日讯,本期书单,11本书,重逢与你言欢。此前,我们曾推荐介绍过大批海外历史学者和汉学家的经典作品,也是这份书单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一次,不少来自中国本土的学者及其学术作品集中现身,不遑多让,令人眼前倏地一亮。中国学术长期从世界学术沃土中汲取营养,而今或许正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不同于海外学者的外观视角,中国学者对本土的考察,有着更切近的眼光和代入感。这里面,有《洪宪帝制外交》之于袁世凯王朝的考察、《1944:龙陵会战》之于远征军历史的重审、《学术江湖》之于晚清民国学术的思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之于科技史的拾撷、《最后一公里村庄》之于现实的社会学观照等等,从对象、立场到方法,呈现出丰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或许也可视作中国曲折的历史和广博的地域赋予中国学者的富矿。另有两部汉学作品《中国革命》与《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也参差其中,中西互现,将带来更多启示空间。

学术之外,另各有一部非虚构与虚构写作值得推荐,分别是《寻找阿富汗》和《飞行家》。尤其后者,出自中国80后作家双雪涛,这位文学界已经十分不陌生的年轻人,冷的笔法里是这一代对以“故乡”面貌出现的当下中国的新的理解和把握。简言至此,挂一漏万。总之,请看。

《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强朝晖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中国革命》的副标题是“1925年5月30日,上海”,可见其方法论是从一个微观事件入手,深入剖析其来龙去脉和后续影响,以获取纵深研究的可能性。国人对这个事件并不陌生——五卅事件,其意义用《中国革命》的表述,是它“开启了从1925年至1927年这段风云跌宕的历史,中国革命进入了有目标、有组织之行动的阶段”。

奥斯特哈默在叙述中,一方面吸纳了现在学术界流行的全球史。正如他所说:“很多人想听到更多非西方的声音,用这样的声音来解释我们的当下和过去,对此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全球史和世界史概念不同,尽管它们在中文里看起来是一个意思,但在西方理论谱系里却有很大差别。全球史观在淡化传统的西方一元论的同时,也让历史脉络流变的复杂性得以呈现。另一方面,从点到面的叙述,与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提出的“短时段”(侧重“事件”)观念不谋而合,简单来说,“短时段”叙述重视对细节、人物和具体事件变化,但不等于说放弃了对宏观态势的观察,反而从中可以发现大问题衍变的具象呈现。

在五卅事件之前,中国革命的诸多前提条件已经发生。在奥斯特哈默看来,“革命”在中国不只是推翻旧的政治制度,而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巨大改变。之所以选中五卅事件作为切入点,因为它意味着“当所有爱国力量被动员起来共同对抗外敌时,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就会暂时退居次要位置”。

社会各界的变化推动了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晚清到民国的政治更迭相伴的,是现代化在中国的萌生——尤其是在城市里,现代化的种种表征陆续出现。奥斯特哈默认为,这段时期“发生的种种灾难”(包括战乱和灾荒)并没有对中国大城市造成严重破坏,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城市在飞速发展,并迅速拉大了与内地乡镇和农村的差距。因为大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尤其是年轻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这些人有对现实的不满,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便出现了不同的思潮和派别,分别提出了代表本群体的政治期许。

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结构性危机”正在出现:地方性暴力破坏了农民生活的安定,生产力低下让城乡差距变大,而土地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让贫困的农民生存更加困难。因此,国家的和平、经济发展和土地制度的调整成为当时国民的普遍愿望。五卅事件的影响从城市传递到农村,并在城乡群体的差异表现下激发了更多人对革命的认同。(黄帅)

《洪宪帝制外交》
唐启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洪宪帝制外交》一书以洪宪帝制运动期间袁世凯政府的外交为主题,使用中、英、日三方史料,主要讨论帝制运动期间中、英、日三国外交,兼及美、法、俄国以及德国。作者认为,洪宪帝制与全球及东亚外交密切相关。在洪宪帝制外交中,袁世凯虽有娴熟的外交技巧,但因外部局势的因素,最终帝制运动不被各国承认。帝制外交交涉中贯穿着英日对东亚主导权的争夺,但英国因欧战不利而对日妥协,最终日本取得领导地位,对中国日趋强硬。洪宪帝制外交最终导致中日关系恶化,既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之后,中国反日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

《1944:龙陵会战》
    余戈
三联书店

《1944:龙陵会战》是知名军事历史作家余戈的新作,也是其“滇西抗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叙述的是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日反攻核心战场之一的龙陵会战,及其后打通中印公路等的全过程。滇西反攻作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一次获全胜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但因种种原因,这段历史未能为许多人所知,该系列作品算得上一处重要补白。余戈该书中独特之处在于,他尝试以“战争考古学”的方式和“微观抗战”的独特视角去触碰历史,潜心研究文献资料,并多次实地调查,尽最大可能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肌理。在史实重建和创作范式两个方面,可以说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英)罗瑞·斯图尔特
    沈一鸣 译
北大出版社

罗瑞·斯图尔特如今是英国政坛新星,这本书是他对自己在2002年27岁时从西向东徒步穿越阿富汗的记录。正是在前一年,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倒台,这些令斯图尔特的旅程危机四伏,但也让这个与世隔绝多年的神秘国度轰然洞开。不同于新闻报道里对战乱与恐怖分子的聚焦,斯图尔特通过他难得的身体经验,展示了他所目及的阿富汗平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出版后震动世界,迄今也是旅行文学和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作品。斯图尔特详细而富有文学性的叙述,让读者能够借他之眼,了解到另一些遥远的人们和他们陌生的生活样态,获得对世界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感知,非虚构的最大魅力大概正在于此。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
(日)宫崎市定
    张学锋 马云超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宫崎市定(1901—1995)是日本现代最著名史学泰斗之一、汉学重镇“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对中国史有着深入研究,此前也有不少著作被译成中文。《亚洲史论考》收入其关于亚洲史尤其是中国史的研究论文,虽名为“亚洲”,但其研究一直在世界史的框架下展开,从未脱离过世界史的发展体系来孤立地考察个别史实。宫崎市定精通中西文化,将中国置于全球历史发展背景下,用“景气史观”来阐释中国历史变迁,证明中国并未自外于世界的轨迹。另一方面,他善于文本细读,从细处发现问题,如书中收录其对《史记》和《水浒传》的解读,即是从叙事中挖掘出种种背后的历史议题。另一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曾评价宫崎市定,“是一位基于良心和自信之上充满视野和气魄的历史学家”。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江晓原
中华书局

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直存在着“李约瑟之问”。而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技史大家江晓原先生在数十年对中外科技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工程技术、天文地理及医学文化等方面,通过对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所做的思考和阐述,不仅正面提出“李约瑟之问是伪命题”,而且以实事求是的辩证态度,重新探讨何为“中国古代的技术文化”。这本书虽看起来标题宏大,但其实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从科技史的细部发现一个个具体问题,如四大发明传播史、《周髀算经》中的宇宙学说、望远镜在中国的早期遭遇等等,来勾连出宏观的面貌,树立“史”的意识。之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方面总结,一方面反思,去伪存真,在什么是今天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上,也有启示性的意义。

《最后一公里村庄:新乡土中国的区域调查》
贺雪峰
中信出版社

“最后一公里”,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种修辞表达。而著名“三农”学者贺雪峰的“最后一公里”,是其田野治学理念与方法的体现,也是他所研究的一个重要乡村治理现象。贺雪峰长期关注乡村问题,从事乡村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带领学术团队身体力行深入中国乡村地区,进行驻村实地调研考察。这本书便得自其中,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诸多基本性问题,触及养老、彩礼、低保、扶贫、信访等多处敏感又关键的改革的“神经末梢”,在呈现巨变中突显现实性拷问和人文关怀,也弥接我们对于乡村认知的那“最后一公里”。

《世界帝国史:权力与差异政治》
(美)简·伯班克  (美)弗雷德里克·库珀
    柴彬 译  商务印书馆

两位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就的《世界帝国史》,是一部堪称波澜壮阔的帝国统治史,曾获2011年世界史学会年度图书奖。从公元前3世纪到20世纪中期,罗马、拜占庭、阿拉伯、蒙古、奥斯曼、古中国以及将世界卷入现代化进程的西方诸豪强,诸帝国绵延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作者不仅关注这些帝国的崛起、竞争及统治制度实践,也超越对细部的考察,从更加形而上的层面上将“帝国”作为一种统治形式加以分析。“帝国”各不相同的统治策略,其内部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轨迹。从某个角度可以说,历史正是在“帝国”的一次次决定和行动中逐渐累积成形的,因而对帝国的系统性考察,无疑为切入历史提供了一条重要脉络。

《学术江湖: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
    桑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术江湖》是中山大学教授桑兵关于晚清民国学人学术之考察探讨的文章结集。晚清民国的大变局中,学人与学术也处于深刻的时代激荡中,带有鲜明的转折烙印。桑兵以学术学风为标的准绳,从张之洞、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顾颉刚、胡适、陈寅恪、金毓黻等学人的人事及交往入手,但并非史实的铺陈,而是充满问题意识,通过重新把握解读诸种学术思想,来响应思想、史学、文学上的种种重要论题。桑兵对晚清民国学术生态的剖析和呈现,一方面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学人学术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作者对当下学术生态的批判和期望。

《飞行家》
 双雪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0后作家双雪涛这两年以《平原上的摩西》、《天吾手记》、《聋哑时代》等一系列新锐作品,引起了文学界的持续关注,是一位非常可期的青年作家。《飞行家》是其新作,收录其九个短篇小说,主角大多是生活在北方没落城市的边缘群体。双雪涛出生在沈阳,东北的酷寒与衰落,作为其原乡式的书写背景,也构成了他苍冷的风格基调。由于他受西方现代小说与中国先锋小说影响颇深,精巧的叙事、简洁的语言、魔幻的色彩以及对现实困厄的观照,敷于原乡色彩之上,熔铸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美学原则,从中亦生成属于他这一代的现实意义,可称是一种丰饶的写作。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
清末民初江南的地方精英与地域社会》
(日)佐藤仁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本汉学学者佐藤仁史长期致力于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这是他由“下”而“上”,从江南市镇社会这一微观层面和具体历史场景中对近代乡土中国与地域社会的考察。作者充分吸收中、日史学界对地方社会的研究成果,深入“地方性史料”,大量运用地方刊物、报纸、杂志资料,将“结构―过程”、“经济―社会”等视角和分析手段引入基层社会空间研究中,分析新旧政见与各种势力,尽量复原乡土意识在空间、制度、商贸、文化等多条脉络交互作用下产生、成长的复杂过程,重新反思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期评委(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晚报》  李峥嵘

《北京晚报》  张玉瑶

《北京晨报》  蔡   辉
 
凤凰网             张   弘
《新京报》   宋晨希
《中华读书报》 丁  杨
《中华读书报》 王洪波
《深圳商报》    刘悠扬
《东方历史评论》李礼
《中国青年报》 黄  帅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布客帮”,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 布客帮bookbang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