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服务 > 健康

中老年人参与社区文艺组织丰富晚年生活 看上去至少年轻十岁

2017-11-06 12:00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1月6日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内容占了较大篇幅。为丰富群众生活,提升精神风貌,多年来街道社区不断发展扶持,由中老年人作为骨干力量的社区群众文艺组织在京城遍地开花。它们有的成立不久,有的已颇具渊源。向观众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令参与者的晚年生活充实多姿。

模特队:同学聚会特有自信

一身黑衣黑裤,鲜亮的丝巾在肩头轻挽。当音乐响起,她们踏着高跟鞋款款而来,张张面孔洋溢起发自内心的笑容。

“走直角保持队形”“到位转身,注意留头”……65岁的景英边来回审视边不断发出指令。专业而热烈的气氛很容易让人忽略,眼前迈着模特步的队员们都已经是五六十岁的“大姐”了。

这是广外街道“华美·印象艺术团”的模特队,创办人景英此前有十多年业余模特经验,参加过多个社区街道模特队。今年她受广外街道委托,面向居民开展了一个总计8次课程的模特培训班,得到热烈响应。培训结束后,景英留下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居民,组建起了模特队,目前有46名成员。

“其实我要是完全放开,人还得更多,但管理起来就会有困难。”景英略带自豪地列举着几条入队标准——身高在1.65米以上,体形不能太胖,训练要求穿一身黑,鞋子得买10至12厘米高的……“大伙儿质素比较好,都美着呢!”

休息间隙,队员们围拢过来,让人真切地意识到“质素好”并非自夸。平均年龄55岁的她们,站立时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交叠,腿部一前一后并拢,配合匀称的体态,看上去至少要比实际年龄小上十岁。

“就是喜欢,训练的时候觉得自己特美。”队员吴芳早在两年前就听说过“景英大姐”,景英还在带别的队伍时,她就特别渴望加入。只是因为当时还要上班,没时间训练。最近55岁的她退休了,“前脚刚办好手续,紧跟着就进了队。”

目前模特队一周练习两天,强度不可谓不大,而这些年过半百的队员们却显然乐在其中。“平时我看孩子,赶上训练就托给亲戚了,这事儿可不能耽误!”61岁的队员种兰英快人快语,她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模特的气场和表现力,单位搞活动,也会跟几个同事一起“走个步”。退休后玩来玩去,还是觉得模特队好。“年龄大了容易含胸驼背,走模特步会让人挺拔,而且大伙儿在一起说说笑笑,心情愉快又能锻炼身体,家里人都支持。”

种兰英的话得到不少队员响应,“我们上车没人给让座,有时候还给别人让座呢!”“同学聚会特有自信!”……大家骄傲地列举着“练模特步”的好处。虽然队伍成立仅三个多月,但已颇有效率地排练了五六个节目。队员们期冀着早日参加演出、比赛,展现自己的风采。

舞蹈队:九点半训练,住得远的五点多就起床

上午九点半,体育馆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二层的排练室已是人声鼎沸。三十多位舞蹈队成员时而各自扶着栏杆压腿,时而面向镜子调整身形,时而排成整齐的队列,和着音乐前进、后退、旋转。

一番紧张忙碌的热身过后,队员们分成两组,排练起各自的节目。再过一个多月,她们将参加一场选拔比赛,以争取登上某电视台举办的春晚的舞台。对这支京城老牌舞蹈队而言,类似的表演、比赛已是家常便饭。

“我们可能算是北京最早的舞蹈队之一吧”,谈起以往历史,体育馆路街道舞蹈队负责人,73岁的赵淑英很是骄傲。她介绍,舞蹈队其实脱胎自成立于1989年的“金帛舞蹈团”,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体育馆路街道,几次表演后得到了认可。“正好街道没有自己的舞蹈队,就希望我们能代表他们出去参加活动。”

令赵淑英感慨的是,街道十分重视群众文体活动,纳入舞蹈队后,不但主动提供活动场地,在服装、道具方面也给予支持。“原来演出服全是我们自己买,后来街道负责,我们就更有动力了。”

近三十年发展传承,让舞蹈队自带“专业”光环。想要加入,不是件特别容易的事儿。“身高方面有要求,‘大个儿’在一米六五以上,当然也有为矮一些的队员编排的节目,但至少也得达到一米五八到一米六,不能太胖。面相整体上要与大家相合,比较端庄,最好再有点舞蹈基础。来了之后,还有三个月的试用期。”赵淑英一一盘点着,笑言因为条件相对严格,队员挑选不局限于体育馆路街道本地,入选者也比较珍惜机会。“北五环、南五环、西四环,家在哪儿的都有。我们每周两天训练,上午九点半开始,有住得远的五点多就起床。”

67岁的石淑琴,年轻时虽然也喜欢跳舞,但身为医生工作繁忙,实在抽不出空。2008年退休后她正式入队,一晃已坚持了近十年。“确实锻炼身体,而且排练舞步,记忆力、反应也比同龄人要快一点。”

“五月份的艺术节开幕式,夏季的文艺大舞台等等我们都要出节目,十一和春节也有演出,还有不定期的各种比赛……”赵淑英扳着手指列举着“日常任务”,对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中老年舞蹈队而言,还真是有些繁重。不过展示的机会多,也让大伙儿累并快乐着。

京剧社:票友大赛一办十四年

《西厢记》、《赤桑镇》、《龙凤呈祥·洞房》……两个小时中,数折京剧名段轮番上演。登台者行头齐整,认真卖力,虽非专业演员,仍博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都是我们椿树片区的街坊来看,气氛热烈极啦!”今年9月19日,椿树街道红线京剧社为庆祝建社二十周年,在百年老剧场--大栅栏三庆园举办了一场演出。忆起当时的情景,创始人尹树昌语气中满是兴奋。而66岁的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京剧社一办居然能这么久。

自幼,尹树昌便长在椿树街道,这片深具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素有“梨园之乡”的美誉。两三岁起,他常被父亲带去听戏。虽然长大后成了一名火车司机,但尹树昌对京剧兴趣不减,“常跟志同道合的票友凑到一起玩玩。”

1997年,居委会请尹树昌帮着组建红线京剧社,很快吸引了二十多位街坊票友。打那以后,每周六下午,大伙儿都聚到居委会办公室所在的小院儿,轮番演唱喜欢的选段,互相倾听评点,一唱就是几个小时。

除了自娱自乐,红线京剧社还推动了京城知名业余票友大赛——“椿树杯”的诞生与发展。尹树昌回忆,2003年大伙儿琢磨着联合其他社区搞搞比赛,“我说就用咱们街道的名字,叫‘椿树杯’呗!”

很快,“椿树杯”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京剧爱好者一年一度的期待。梅葆玖、马长礼等多位京剧戏曲表演艺术家都曾担任过艺术顾问和评委。去年的第十四届“椿树杯”,多达36支队伍,324名京剧爱好者参与其中。

虽然名气越来越大,但从成立之初,红线京剧社便始终坚持自愿且免费的模式。逢年过节,大伙儿也乐于去敬老院、建筑工地等等为热爱京剧的人们做义务演出。令尹树昌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去门头沟,正值寒秋,气氛却极为热烈。“从天一黑就开始演,一直到夜里12点。”第二天临走时,老人们纷纷捧出了山里的特产。“大枣、核桃……一个劲往我们手里塞,一直送到村口,我们都感动得说不出话。”

因为热心公益,不久前红线京剧社当选了“2017北京榜样”十月第三周的周榜样。这让成员们在享受爱好的同时,更体会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魏婧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