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王文旺办展:一双大手玩转木工活 一颗匠心心系传统文化

2017-11-09 13:50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1月9日讯,送走参观者,王文旺说他要把手机关一个星期,自己闭门练手艺,为年内举行的“北京大工匠”的第二轮技术评比做准备。对于“北京大工匠”这个荣誉,王文旺势在必得。

有些老物件收来时已经七零八落,王文旺会亲手修复,还原老物件原有的面貌,并发掘其隐藏在背后的文化故事。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他亲自整理修复。

除了展览,博物馆还增加培训业务,设置了教学厅、互动厅与手工工作室,通过老木匠一对一的指导教学,对木工爱好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传统手工艺,领略传统工匠的精神。

王文旺更喜欢安静地自己做活儿,他不愿意为琐碎的事荒废手艺。

王文旺的收藏品装满三个大库房,他无须清点数目,所有东西都“装”在他心里,需要时即可找到。

博物馆俨然就是一部中国传统民间生活的“实体百科全书”。每月都要接待大量参观者,王文旺都要挤出时间亲自讲解。

王文旺开发了百余款文创产品,他要让老祖宗留下的老物件和老手艺在生活中真正“活”起来,让人们在认识文物价值的同时,也能够买得起“文物”。

王文旺出生在“木都之乡”河北武邑农村。当时他所在的村子以做木匠活儿闻名,家家户户都有独立的木工坊。王文旺从小耳濡目染,对木匠活儿产生了强烈兴趣。1988年来到北京,在一家家具仓库从事家具修复工作。从学徒做起,正式走进木匠这个行当,并开始接触古董家具的修复。凭借多年的打拼,1992年王文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从事古典家具修复工作。

随着业务越做越大,手里有了积蓄,王文旺开始了自己人生规划的第二步——古家具收藏。这个过程让王文旺有了新发现,“很多老物件流失海外,很多好东西得不到珍惜和保护,这让我觉得很痛心。我开始琢磨办个博物馆,专门展示一些快要绝迹的老物件和他们背后的文化传承。”

从2005年起,王文旺开始把赚到的钱逐步投入到博物馆的建设中。位于通州的院子原本用于存储和修复家具的房屋,在他的改造下一间间脱胎换骨,变成古色古香的展室。

为了建博物馆,王文旺逐渐缩减生意规模,把大量精力放在了文物研究上,这让身边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遭到了家人埋怨。那段日子对王文旺来说很艰难,“无论再苦再难,我都要坚持下去。我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木作博物馆,把老祖宗的伟大发明创造展示于众。”

王文旺的博物馆藏品大多来自于北方地区。而他收藏老物件也有一个原则,既不收来历不明的文物,也不要宫廷宅院里的清雅文玩,而是以明、清、民国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重点展现过去普通人家的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工具行头。在他的博物馆里,没有透过玻璃才能欣赏的隔阂,没有仰望奇珍异宝的距离感,有的只是中国古代民间的烟火气和亲切感。

今年4月,王文旺历时12年筹建的“文旺阁木作博物馆”终于获得正式注册,成为一家正规的民间博物馆,实现了他人生规划的第三步。木作博物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目前有7个展馆、50多个主题展,共陈列展品上万件。“把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艺术通过博物馆保存下来、弘扬出去,让人们发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创始人王文旺向来访者讲述着民营木作博物馆发展之路。

干了30多年的木工活儿,王文旺至今也不敢自称“木匠”。王文旺说,在古时候,被人称为“匠”是相当了不得的。在他理解,成为“木匠”必须具有坚持、勤劳、诚信、口碑,还要精益求精,缺一不可,这就是他心中的“工匠精神”,反映着匠人的哲学。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程功 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