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全国文明城市公布 83个地区将继续保留荣誉称号

2017-11-14 16:08 编辑:TF008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据中国文明网11月14日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涌现出一批工作基础扎实、创建成效突出、群众高度认可、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为展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丰硕成果,激励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央文明委今年评选表彰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并对往届全国文明城市进行复查。

2017年8月以来,中央文明办根据中央文明委2017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按照城市自主申报、省级择优推荐、中央部委审核、组织综合测评、听取市民意见、进行综合计分、媒体集中公示等评选程序,严谨规范组织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工作,以实地暗访考察、入户问卷调查和网上材料审核三种方式对166个参评城市进行测评,严格依据参评城市的2015、2016、2017年三年测评总成绩排名,报中央文明委领导批准,提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同时,中央文明办按照城市进行自查、省级审查推荐、中央部委审核、组织复查测评等复查程序,认真做好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工作,严格依据中央文明办组织的网上材料审核结果和委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明办组织的实地暗访考察、入户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对往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复查建议,报中央文明委领导批准。现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如下:

一、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89个)

省会城市(5个):山东省济南市、海南省海口市、河北省石家庄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青海省西宁市。

直辖市城区(4个):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市嘉定区、重庆市江北区、北京市通州区。

地级市(30个):江苏省宿迁市、山东省日照市、安徽省淮北市、浙江省丽水市、江苏省徐州市、辽宁省盘锦市、浙江省湖州市、四川省遂宁市、安徽省蚌埠市、黑龙江省伊春市、安徽省宣城市、湖南省湘潭市、河北省秦皇岛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山东省莱芜市、河北省邯郸市、陕西省咸阳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辽宁省鞍山市、四川省泸州市、江西省吉安市、河南省新乡市、贵州省遵义市、安徽省安庆市、甘肃省嘉峪关市、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龙岩市、浙江省台州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江西省赣州市。

县级市和县(50个):山东省胶州市、江苏省丹阳市、浙江省诸暨市、浙江省海宁市、山东省寿光市、浙江省长兴县、江苏省宜兴市、江苏省江阴市、河南省巩义市、江苏省常熟市、安徽省当涂县、湖南省韶山市、山东省莱州市、湖北省宜都市、广东省博罗县、山东省荣成市、江苏省溧阳市、山东省乳山市、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安徽省天长市、江苏省如皋市、吉林省梅河口市、河南省永城市、河南省西峡县、江西省南昌县、河北省正定县、海南省琼海市、云南省腾冲市、浙江省余姚市、山西省孝义市、陕西省凤县、河北省迁安市、河南省长垣县、云南省安宁市、陕西省志丹县、福建省石狮市、吉林省敦化市、安徽省巢湖市、浙江省桐庐县、广东省龙门县、福建省武平县、湖北省大冶市、浙江省瑞安市、山东省龙口市、福建省晋江市、广东省四会市、重庆市忠县、福建省沙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

二、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83个)

北京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

天津和平区、河西区

河北唐山市

山西长治市

内蒙古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满洲里市

辽宁大连市、沈阳市

吉林长春市

黑龙江大庆市、哈尔滨市、绥芬河市

上海浦东新区、静安区、长宁区、奉贤区

江苏南京市、南通市、苏州市、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无锡市、泰州市、张家港市

浙江宁波市、杭州市、嘉兴市、绍兴市、温州市

安徽马鞍山市、合肥市、铜陵市、芜湖市

福建厦门市、福州市、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

山东青岛市、烟台市、淄博市、威海市、潍坊市、东营市

河南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濮阳市、济源市

湖北宜昌、武汉市

湖南长沙市、常德市、岳阳市、株洲市

广东深圳市、中山市、惠州市、东莞市、广州市、佛山市

广西南宁市

重庆渝北区、渝中区、南岸区

四川成都市、绵阳市、广安市

贵州贵阳市

西藏拉萨市

陕西西安市、宝鸡市

甘肃金昌市

宁夏银川市

新疆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石河子市

延伸阅读

在中国城市发展竞争力的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连续10多年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评价体系也从单一的经济竞争力扩展为宜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城市发展有哪些关键要素?当下武汉、苏州、天津、南京、杭州、成都等“准一线城市”应如何谋求上位?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的深入解读。

二线城市出现分野

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二三四线城市”的提法,这个“线”有没有比较明确的共识?

倪鹏飞:过去主要是通过行政级别、城市人口和GDP规模划分的。大概在世纪之交时,一些房地产等企业选择城市投资时,提出了市场化的分级问题。我曾遍查相关文献,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一二三四线”分级问题并没有最早的文献来源和令人信服的标准,所以,可谓标准的现代版“传说”。目前,大家大致认同二线城市是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以及个别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三线城市是除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外的省会城市,若干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

北上广深这4个一线城市已经达成共识,而所谓的“准一线”或“新一线”概念的兴起,似乎说明二线城市并非一条水平线,区域性的大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对这两个概念,您有什么看法?

倪鹏飞:社会上出现的这两个概念,考虑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群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5大指标。概念的推出具有一定背景,也反映了中国城市格局的变化,但不完全准确。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格局,正从单向极化即高端资源向少数高端城市聚集,转变为极化扩散,即少数高端资源向高端城市聚集,同时部分资源向次高端城市扩散。这就导致二线城市的分化。

某些“准一线”在发展水平和单项功能上,与一线的差距日渐缩小,但在综合功能上还是有明显的差距。这是新时代的特征,也是基本现代化在城市发展格局上的反映。当我们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就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城市体系从层级关系变成网络关系,即多数城市间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顶尖的“灵蛇之珠”专项功能,城市间功能互补性增强。

准一线方阵正在形成

今年6月份,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6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北京、澳门、苏州和武汉。除去港澳台,内地城市除了北上广深外,天津、苏州、武汉也位列前10,这是否说明这3座城市进入到一线城市方阵?

倪鹏飞: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城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区域中心城市正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在此背景下,我认为判断准一线城市主要根据一个城市的经济中心度、金融中心度、科教中心度、交通中心度、信息中心度等综合标准。

天津、苏州、武汉三个城市位列前10,充分说明在综合经济实力方面,已经具备了一线城市的水平。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与北上广深相比,津苏汉都有或多或少的现实差距,因此还称不上是完全的一线城市。

除津苏汉外,还有一些城市可归为准一线城市。东部地区,长三角作为中国最发达也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其核心城市如杭州、南京、宁波等已经具备准一线城市的条件。京津冀地区则主要是天津有跻身准一线的资格。厦门、青岛、大连等城市作为各自区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也具备了准一线的条件。在中部,长沙、郑州也具备准一线的资格。西部则主要是成都、西安、重庆。

从总体上看,一座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离不开人、财、产业。那么,从这些关键要素的流向上看,您认为目前哪些准一线城市最有“上位”的潜力?

倪鹏飞:我认为依序是杭州、苏州、武汉、成都、重庆、天津、郑州、合肥、长沙、西安、大连等。这是从关键要素的流向上看,“上位”潜力相对较好的城市。

我重点说一下武汉。过去一年,武汉的对外交往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地位、区域创新型城市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2016年GDP和常住人口分别位列全国第9位和第8位。在中部六省的所有城市中,武汉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综合增量竞争力和综合效率竞争力3项均排第一位。

之所以说武汉的潜力很大,首先在“人”的方面。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高房价、城市拥挤等因素形成了离心力,中部地区和城市相对经济地位提升、就业居住吸引力增加,人口持续向一线城市集聚的趋势有所减弱。在此背景下,2016年武汉共增加常住人口15.85万人,并且积极落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条》,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吸引高端人才。

第二在产业方面,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国务院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红利,进一步巩固了武汉作为全国重要创新城市的地位。

第三在交通方面,作为全国高铁中心、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城市,武汉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突出。

治理大城市病是重中之重

近些年,一线城市被“大城市病”困扰,准一线城市也正在或即将面临大城市病,比如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等。您认为,准一线城市应该如何增强发展后劲、补足短板?

倪鹏飞:克服“大城市病”是现代化城市增强发展后劲、补足短板的重中之重。国际上,城市病问题主要发生在首都地区和特大城市,而我国的城市病问题已经蔓延到许多二线城市,体现在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空气污染、社会安全弱化、就业困难等多个方面。

规划和构建中国城市体系,除了重点发展城市群外,还应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要构建多尺度、多中心的城市体系。第二,要强化大城市的规划与管理。用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引领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弱化拥挤效应对大城市规模经济的抵消。第三,对于一些人口拥挤的准一线城市,应疏散中心区的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的空间均衡配置,转变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将离心疏散确立为未来主要的空间发展方向。

 

来源:综合中国文明网 经济之声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