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公道

江歌案漩涡:煽动情绪无异于“刀头舐血” 莫让愤怒绑架理性

2017-11-14 20:35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日报公道

2017年11月14日讯,一段“见面”视频,让中国留学生江歌日本遇害案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一年前,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杀,凶手是其好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据媒体报道,陈世峰杀害江歌的地点,正是江歌在东京居所公寓楼道。当时刘鑫饱受陈世峰骚扰,向好友江歌求助,江歌出于朋友道义,允许刘鑫借宿。据邻居回忆,事发当晚,两名女子与凶手发生争吵,凶手想进屋内被两人阻止,随后一名女子从屋内关上门,另外一名继续与男子争吵。一阵打斗和撞击的声音之后,江歌身中数刀,倒于血泊之中。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惨案令人痛心,如果按一般节奏,接下来应该是凶手被绳之以法,以告慰逝去的生命。然而,现实的枝节和矛盾却总是出人意料。据报道,江歌死后,该事件的关键当事人——刘鑫选择了逃避,拒绝与闺蜜的母亲见面沟通,此前也从未公开表达过感恩和歉意。为此,江歌的母亲采取了公开对方个人信息等较为极端的方式逼刘鑫回应,双方为此产生过激烈的隔空冲突。

透过视频,江歌母亲痛彻心扉的哀伤真切地传递到公众面前,而刘鑫应对的处处不得体,以及会面之后在网络上的破口大骂,也让人看到了人性之复杂。再联想到,将近一年时间里,当痛失独女的母亲到处奔走以求呼唤真相时,受助者,或者说幸存者刘鑫却几乎没有什么表示(至少表面看来没有主动参与),晒图变换发型、聚餐欢乐一如往常,招致舆论的猛烈谴责,几乎是一定的。

因为,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公序良俗,都希望善良得以周彰、丑恶予以严惩。为“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痛心疾首,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原本正常的情绪,在一些媒体的放大镜下,戾气呈现出几何级数膨胀,让事情迅速走偏。我们看到,当社会在痛斥刘鑫“忘恩负义”时,有媒体公众号适时骂出了“人渣”“混蛋”,当人们扼腕姐妹情谊、同乡情谊归于尘土时,有媒体大声喊出“坚决不原谅”,而那些文章之下精选出来的留言,要求“以命偿命”者有之,“HR联合封杀刘某”者有之。

我们不怀疑公众心中的愤慨,以及强烈要求公平正义的声音,不否认舆论产生的道德压力对于社会公序良俗的矫正作用,但媒体掌握着社会的“麦克风”,话语的分贝远高于一般人,观点的表达、情绪的抒发往往会左右公众的情绪。正因此,遇到公共事件,媒体责任就不应仅仅是促成一个热点,更不应借机蹭热点,兜售什么“先教会孩子自私”的“育儿观”“交友观”,甚至纯粹为了赚流量博眼球诅咒谩骂喊打喊杀。倘若真是如此,跟“刀头舐血”又有什么两样?

有人这样描述媒体的社会责任:“当社会哭时,不让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笑时,不让大家笑得太狂妄”。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新闻媒体都堪称社会舆论的稳定器、社会心态的导航仪。我们呼唤媒体发挥锋芒锐利的监督作用,去刺穿社会的脓疮,引导大众抑恶扬善,但归根结底是要唤起社会的正能量。倘若媒体为了“眼球效应”,揣着利益目的,不惜煽风点火、推动仇恨纠葛、渲染自利丑恶,还何谈守护道德底线?

痛失爱女的江歌母亲急切地想知道女儿生前最后一刻发生了什么,希望刘鑫见面或出庭作证,是一个母亲的正常情感,但媒体促成双方见面并用视频记录公之于众,到底对追求真相有无好处,是否会影响后期法庭审判时证词的可信度?号召大家来为江歌母亲签名要求严惩凶手,固然可以给予她以力量和支持,但强化“坚决不原谅”等情绪,是否会让这位悲伤的母亲更加走不出来?等等,这类新闻的出炉,可能一时“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所产生的正向作用恐怕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大,甚至可能出现“出大力帮倒忙”的现象。

网络时代,媒体一言不慎,就可能启动舆论的“核按钮”。面对情理法的激烈冲突,媒体更应珍视自身的话语权和责任感,这是理性,也是人性。

 

来源:微信公众号 北京日报公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