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小顾聊绘画》作者顾爷如何在无意间炼成“网红”?

2017-11-16 18:19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兴起,不少原本看似小众、冷门的领域也开始逐渐趋热。艺术品欣赏就是其中之一。 长期以来,大众对于博物馆、美术馆里陈列的艺术史上的大师作品,都持有一种“知道它好,不知道它好在哪里”的心态,即便参观也是拍照留念,匆匆一瞥。但是随着互联网上艺术普及的兴起,人们开始尝试着读懂艺术品与艺术大师背后的故事,那些“神坛”上的经典艺术作品也不再神秘。

顾爷就是这样一位给普罗大众与艺术经典之间搭建桥梁的人。顾爷本名顾孟劼,是一名“80后”文艺青年,因闲暇时在网络媒体以诙谐幽默的口吻普及艺术知识而受到广泛关注,他尤其擅长把高深的艺术从平易近人的独特视角用闲聊的语气进行传达。他的个人公众号已经成为众多喜爱艺术的青年必读品,他出版的《小顾聊绘画1》、《小顾聊绘画2》也颇为畅销。突然成为“网红”,也让原本在海外工作的顾爷将事业放回国内,开办了自己的创业公司,从此把做艺术、玩广告、搞视频和乐此不疲地折腾一切认为有趣的事当作正业。

最近,磨铁旗下铁葫芦图书又出版了顾爷的新作《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和《小顾聊神话》。《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书中讲述了顾爷最向往也最欣赏的艺术时代——文艺复兴。一生未娶的痴情人波提切利 ,脾气暴躁的肌肉控米开朗琪罗 ,德艺双馨的实干派提香,异想天开的梦想家达·芬奇,画如其人的小鲜肉拉斐尔……九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八卦趣事被他信手拈来。《小顾聊神话》则是基于中国观众不了解西方神话故事便看不懂西方古典绘画的痛点,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将宙斯、雅典娜、维纳斯、普罗米修斯等“众神”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篇文章无意中抢了汪峰的“头条”

记者:您是美术科班出身的吗?您是怎样开始走上艺术普及这条路的?

顾爷:我不是科班学美术的,是学设计的,算是沾点边吧。开始主要是玩互联网,就会更新一些日常,突然发现有一条很多人点赞,希望继续写下去。我们这种可能算是所谓的互联网作家,有一个特点,就是写什么东西都会很快得到反馈。我2010年开始用微博,2013年就开始聊艺术,读者就越来越多。

记者:互联网上写文章而成为“网红”的人很多,但美术可以说是比较小众,最开始是怎样计划的?

顾爷:开始没有什么计划,全凭爱好,就是自己比较喜欢。我学平面设计,对视觉方面的内容比较敏感,就会去看一些展览,开始是看不懂的,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的,所以自己就去做一些功课,很多功课其实是枯燥乏味的,但当你跟朋友一起去看,跟他讲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转化成比较好玩的语言。朋友觉得很有意思,我就写在微博上。我自己其实是一个比较害怕尴尬的人,当第一次见面,害怕冷场,就去找一些话题,用一些比较轻松的方式来讲,所以我的文字其实是一种聊天的方式。

记者:什么时候觉得这件事火了?

顾爷:有一次写了一篇《怎么样一眼认出一个题材》,写完就睡觉了,第二天起来发现在排行榜上打败汪峰了,当时很流行“抢头条”,那时候觉得还蛮火的。之前其实就有出版社约稿,当时的本职工作比较闲,微博是个兴趣爱好,现在把它变成工作了,反而失去了兴趣爱好。

    大众艺术欣赏还停留在到此一游的状态

记者:你怎么看现在大众对于艺术欣赏的态度?我最近去故宫看了《千里江山图》、赵孟頫大展,感觉看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好像也是一知半解,主要是来拍照发朋友圈的。

顾爷: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时期,就和美国、日本经济开始腾飞的时期差不多,他们一开始对欧洲艺术感兴趣,过一段时间就会回到自己本土的艺术。有一个所谓的“凡·高指数”,就是说当一个地区开始对凡·高大范围感兴趣的时候,就说明这个地区的经济开始发展了,人们在满足温饱的情况下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了。现在大众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还停留在到此一游的状态,就像旅游的发展,一开始也是走马观花,然后是深度游,然后常住。我们还远远没有到购买艺术品、鉴赏艺术品的阶段,连买衍生品都还没到。只不过是出国把卢浮宫之类设计成一个景点,拍个照,去卢浮宫就是看三个女人嘛,一个蒙娜丽莎,一个维纳斯,一个胜利女神。

记者:所以你写这些书也是想给大家一种指导?

顾爷:其实开始也没有想这么多,我之所以成为所谓的“艺术普及作家”,是因为我的书被归类为“艺术普及”类,如果它被归类为科幻小说类,那我就成了科幻作家。其实许多事情都是要回过头来看是为了什么,然后套上一个冠冕堂皇的意义。可能我的书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把一些原本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人带到了艺术的门口,如果你自己感兴趣,你自己开门进去,如果不感兴趣,在门口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也是蛮好的,至少你接触了。比如我看到有读者会拿我的书去逛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我之前还专门做了一个节目,关于意大利美术馆、教堂的介绍。这种书和节目有个好处,放在网络上流传是没有时效性的,过个五年十年,当你想要用的时候还是可以用到。

    好的艺术品应该能讲故事

记者:我看到你的书里很有趣的一点是调侃那些西方艺术大师们,讲他们的逸事。

顾爷:是的。很多人问我怎么样把艺术拉下神坛,怎么样让高雅的艺术离我们更近,我觉得这件事应该反过来讲,因为你觉得它遥远,所以你才会觉得它神圣。我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让大家调整自己看待艺术的方式。画看不懂无非就是两个,一是你看不懂它背后的故事,二是它背后可能就没有故事,艺术家在自嗨。讲艺术的故事就能解决一大部分的问题。

记者:从一个设计师转行做“艺术普及”,你最大的收获和感受是什么。

顾爷:收获了很多黑粉,多了很多人骂我。其实我自己也走了一些弯路,我做的算是新媒体行业,我不是艺术圈的,在新媒体这条路没有一个成功案例可以参照的,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当赚了一点钱,就会“犯贱”“作”,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做过策展、电商,许多时候弯路都要自己走。

记者:对于网上的批评,你有没有做过回应?

顾爷:对批评我回应过,我看到知乎上有一条“你为什么讨厌顾爷和小顾聊绘画”,下面居然有八百多条评论。大多数是不满意我的表达方式,说我有知识硬伤,不尊重艺术家。我当时估计是喝多了,一一回复,回复了三千多字。最近又有骂的,是因为我写了一篇文章,说当代艺术都看不懂。我知道写这些肯定会被骂,还是要写,我觉得自己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大部分普通人是看不懂当代艺术是在搞什么的,放个小便池,放个钢管,但是大家不敢说,怕被人嘲笑,我其实就是代大家挨骂。我始终认为艺术品的功能是讲故事的,但很多当代艺术品是没有办法讲故事,太过于表现自己的观点,甚至自己都说不清观点是什么,跟大众的距离太大了。

    今后计划讲东方艺术

记者:你觉得现在国内的艺术氛围有没有出现什么变化?

顾爷:我原来在澳大利亚工作,现在常住上海,上海现在展览多了起来,氛围还不错,但是效果一般。我觉得好的展览要做到两点,一是作品好,二是环境好,有的展览能拿到巴洛克时期的画,但是走出来是上海的石库门,就很怪。

记者:有没有研究你的读者主要是什么样的人?

顾爷:读者基本上是19岁至40岁之间,女生为主。为什么是女生,我也很意外,我觉得可能艺术能够成为装点自己的“隐形外衣”,女生对此更有兴趣。

记者:目前大家都说儿童艺术教育是一片红海,您是否考虑过做儿童艺术教育这方面的工作,您对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教育的?

顾爷:我其实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士,记得小时候的美术课都被手工劳动课和外语课所占用,当时对美术认识基本是零,我不知道现在美术教育是什么样子。我每次签售,都会遇到家长说我会把你的书给孩子看,但能不能写的尺度别那么大,我只能说尽量。我们现在也在做公司,也在打造针对小孩的产品。我现在有两个孩子,大的五岁,小的两岁了。在澳大利亚我也带孩子去过美术馆,跟其他的孩子一样,也是到处疯跑,其实就是带他熟悉这样的环境。我倒是没有特别的教育,因为自己在创业,非常忙,会损失很多陪孩子的时间,相处时间已经很少了,还要教育他们?还是先玩吧。

记者:自己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

顾爷:还是希望继续出书,既然大家开始对西方艺术感兴趣,迟早会回来,以后我可能会多讲讲东方艺术。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成长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