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什么是“范儿”? 看看老北京胡同大院里的百姓世俗画卷

2017-11-27 16:01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捡煤核儿、倒脏土、焊洋铁壶、打家具……曾经鲜活存在于胡同中平静而富有乐趣的生活片段,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进步和格局的改变,渐渐地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但是也有很多人对这些生活念念不忘。最近,著名作家、原《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的新书《胡同范儿》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二十多篇收录其中的散文用原汁原味的京味儿语言为读者们描摹了一幅上世纪中后期老北京胡同大院里的百姓世俗画卷。

变化悄然在胡同里发生  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资料图

刘一达,现任北京作家协会理事、西城作家协会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等,从198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有在《北京晚报》24年职业记者的经历,迄今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70多部,约1500万字,有6部改编为影视作品,代表作有《人虫儿》、《胡同根儿》、《北京爷》、《大酒缸》、《红案白案》等,北京人艺在去年创排的《玩家》同样出自刘一达之手。作为一个从小长在胡同里的地道北京人,刘一达对北京文化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行文间京味儿浓郁,笔触厚重朴实又不失细腻。

刘一达创作过不少与“胡同”相关的文学作品,在此之前,他的长篇小说《胡同根儿》就用70万字的体量书写了胡同人家的命运变迁和北京城的历史沿革。这一回,刘一达把记忆中的光影抽取出来,铺陈在纸面上,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胡同到底该是什么模样。“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70后、80后、90后很多人都没有在胡同生活过,虽然都是北京人,但是他们对胡同并不了解”,刘一达说,“我常说,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根儿,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魂。胡同最多的时候有三千多条,但前些年《北京晚报》登过一篇文章,奥运会前后统计了一下,北京的胡同只有六百八十多条,我写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想给后人留一点东西。”

究竟什么是“范儿”?刘一达这样解释:“这是一个老北京话,出自戏剧术语。过去唱戏讲究文武场,文场主要是唱,武场就是打把式,武生在做动作前的准备活动叫‘范儿’,比如在打旋儿前要运气。后来,‘起范儿’被引申为一种‘劲头儿’,同时也体现出某种心路、性格、气质等形而上的东西”。北京的胡同诞生于元代,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老北京人在胡同里住了八百多年,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这样一股与胡同相伴相生“范儿”,它既体现在胡同人的厚道和局气里,也跃动于胡同人一口醇厚的京腔京韵中。

刘一达写作时的灵感既来源于自己的成长记忆,也得益于在晚报工作时收集到的素材。譬如,在一次采访中,他碰见了内务部街的居委会老主任,“六十多岁的一个老主任,说刘记者你采访挺辛苦的,到我们家坐会儿吧。老太太他们家住在胡同西口的路北,是一个大杂院,住着十多户。老太太家住在北房,两间多一点。一进门她给我沏茶,我往墙上一看,挂着当时的副市长孟学农跟老太太的合影。我说您这个街道工作搞得不错啊,副市长还接见您了。老太太一句话给我说愣了,她说,那是我儿子。”类似的经历,在刘一达的印象中还有许多许多,他也不住地感慨,“北京的胡同,真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胡同里的故事讲不完,也写不完。刘一达说,如果有时间,他还会把记忆中家长里短的胡同往事继续写下去。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高倩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