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肖志播撒生命的种子 他无偿为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7-11-30 10:17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1月30日讯,42岁的肖志躺在海军总医院内科楼的病床上,两根透明的采血管连接着他粗壮的胳膊和血细胞分离机,鲜红的血液不断从他身体里导入机器,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再流回他的身体里。11月20日、21日,珠峰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的肖志作为志愿者,经过两次采集,为青岛一位患者无偿捐赠了5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

“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11月21日上午,肖志躺在海军总医院内科楼的病床上,两只胳膊上都插着粗管,两根管子的另一端连接着病床旁的血细胞分离机,随着机器嗡嗡作响,肖志体内的血液不断被导出来,经过离心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再重新流回体内。机器电子屏幕上的数字为5000/7000毫升,这一个上午的两个小时内,肖志体内的血液,在他的身体与机器之间,循环了将近两圈。

为了防止出现“跑针”等问题,肖志平躺着一动也不敢动,前一天的采集数字是12000毫升,大约4个小时,肖志也保持着这个姿势。采血的管子是透明的,和肖志近在咫尺,看着自己的血不断离开身体,他感觉到后背逐渐发凉。要说毫不紧张是假的。肖志的枕边,放着他的手机,几个相声段子在不断循环,分散着他的注意力。围着病床的,除了同事,还有北京市红十字会及各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嘘寒问暖之间,反而肖志的话是最多的,他反复告诉大伙,他很好,他没事。

中午,血液离心机上的数字终于到了7000毫升,经过两天的采集,肖志的使命终于完成了,同事扶他起来,肖志摇摇晃晃直奔了厕所,回到病床上的肖志,满脸欣慰,他说,他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中午12点,病房里一小包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呈现在肖志眼前,两天的辛苦,多次全身血液的大循环,换来了这55毫升生存的希望。

其实,肖志此前有过多次献血经历。2015年情人节,他在西单图书大厦献血车献了血,也是在那一天,他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医生询问他的意向时,肖志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医生反复解释了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两码事,一定要想清楚。肖志还是那个态度,不犹豫。

态度如此坚定,原因还要追溯到几年前。肖志的父亲曾经是一位肝病患者,老人急需做肝移植手术,肝源并不好找,肖志印象最深的是,入院头一天,说有肝源了,父亲的眼睛都亮了,随后因为一些缘故肝源又没了,这当时对他们父子打击非常大,反反复复,直到第三次,肝源才真正来了。肖志说,爸爸靠着别人的肝把生命延续了下来,对旁人来说,他更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生的希望”,所以能做一名志愿者,为陌生人提供这样一份希望,也是他的愿望。今年9月份,肖志的血样配型成功了,当肖志被问起是否愿意捐献时,他仍是那份坚定:捐!

“其实挺憷打针”

“肖志,身体感觉怎么样,没有哪不舒服吧?”围着病床的人们时刻都关注着他。肖志稍稍活动了一下,告诉大家没事,就是身体有点虚弱,估计一周就能缓过来。一边说着,他一边不经意地搓了搓胳膊,记者这才看到,手背上,臂弯内,有好多个针眼。

“别看我挺壮实,其实挺怵打针的。”在正式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之前,肖志就已经住到了医院里,相关的检查、采样、准备工作非常多。光是打针,每天就要抽2次血,打一针动员。肖志也记得,他刚来时,就在他躺的这张床上,当时也有个小伙子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虽然早就知道原理,但想到主角即将换成自己,场面还是挺震撼的。

“如果我当时退缩了,等于杀了他。”这位远在青岛的患者,去年3月患上重疾,多少次奔波在求医问诊的路上,多少次高烧引发了神志不清,终于,在得知他和肖志两人的配型全部相合后,生的希望也逐渐燃起。肖志说,经过至少4次反复签字确认后,他所捐献的这位陌生患者已经进入了无菌仓,体内原有的造血干细胞已经被杀死,如果此时肖志退缩了,这位患者短时间内便很难再找到合适的配型了,必死无疑,是一个不难预料的结局。

“你早就应该直接说,这是好事!”来看望肖志的人群中,也有不少是他的领导。他们说,肖志作为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事,对于朱峰保险的每一位员工来说,都深受感动和激励,从企业文化上来讲,保险行业原本就为百姓的生命、财产提供一份保障,肖志的举动从一个新的层面上阐释了这种保障。“我们不仅是面对一个个数字,更是有血有肉地参与进来,这是我们的一份热心。”

“早就应该直接说”被肖志的领导提了多次,这源于肖志的请假。肖志在公司主要负责产品设计、风险控制,是位中层干部,越到年底,公司的活儿也越多。一般情况下在这个时候,中层以上干部是不能随便请假的。但陌生的患者却是等不起的,肖志打算把年假给用了,可请假的时候,他却没有明说为何请假,直到按照规定,北京市红十字会联系到了公司说明情况,这才真相大白。

肖志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固然是好事,但他不愿标榜自己,不能因为自己要做好事就一切理所当然,请假就是请假。“我不来的话,很多同事的工作压力会增加,这是事实。”

我们需要更多的力量

直到过了午饭点儿,来看望肖志的人依然络绎不绝。病房里,一位女士背起医疗箱,向大家作别,箱子里装的正是那5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位女士曾经也是一位造血干细胞的无偿捐献者,她的任务是要把肖志的造血干细胞赶紧送到患者那边去。临行前,她给记者看了一眼她的微信,一个300多人的微信群,群名叫“髓缘”,里面的群友都是造血干细胞捐赠的志愿者们。

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造血干细胞的配型,亲属之间只有同卵双胞胎是百分百符合的,如果是独生子女患病,配型就更加困难了。在陌生人的配型过程当中,概率很难计算,也许几百个人中有一个,也许几万个人当中都找不到合适的配型。中华骨髓库共有无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0余万人,人数虽然不少,但其实还远远不够,十几年来实现捐献的志愿者只有6904例,而肖志是第6905例,同时也是北京市的第294例,是今年北京造血干细胞捐赠配型成功的第9例。

“我经常关注这方面报道,也看到过有人配型成功,打了退堂鼓。”肖志说,对于媒体,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够多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且不再惧怕造血干细胞的捐献,给更多人送去“生的希望”。按照规定,目前阶段肖志不可能知道他的造血干细胞给了谁,他只知道对方所住的城市、性别、年龄等简单的信息。望着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被送出病房,肖志只说:“不管你是谁,好好活着!”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景一鸣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