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侧记 72小时精彩尽显难忘的30年

2017-12-02 20:08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2月2日讯,北国初冬,阳光明媚,空气清冽。11月23至26日,在古都北京,一场两岸媒体人之间交流的“盛宴”——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如约而至。

 两岸媒体人代表在吉里(北京)国际艺术区与艺术家交流。

以“携手·和声”为主题的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是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协办的,至今已迎来第三届,而今年恰逢两岸新闻交流开启30年之际,因此本届峰会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北京饭店,新闻大厦,定格了两岸媒体人代表们在欢声笑语中共话新闻交流30年的镜头;京东公司总部、莱锦文创园、吉里(北京)国际艺术区,留下了京台新闻人参观考察流连忘返的身影。

可以说,过去的30年对两岸的媒体人来说是难忘的,而匆匆过去的这72小时,则是无比充实、异常精彩的。

    嘱托:

    继续讲好两岸故事

11月24日早上9点,赶在峰会开幕前,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的陪同下,专程来到会场,亲切接见与会媒体代表,将峰会首先推向了一个高潮。俞正声殷切希望,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两岸媒体继续发挥社会公器作用,坚持勇于担当为民发声的精神,善尽社会责任,加强正面引导,进一步讲好两岸故事。

10点钟,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正式开幕。在峰会的开幕式上,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致辞中着重阐述了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六个一”,同时他希望两岸媒体多从正面善意角度传播两岸资讯,多做聚同化异扩大共识的工作,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拉近同胞心灵距离;

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致辞说,希望两岸媒体人以峰会为平台,开展更有深度的合作,更好地承担传播与沟通之责,推动深化经贸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媒体、基层社区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台湾媒体参访团荣誉团长、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旺旺集团副董事长胡志强致辞说,有调查显示,现在台湾地区人民比过去更关注大陆了,台湾有过半的年轻人想到大陆工作,相信这个数字还会上升,这些都是两岸媒体努力工作换来的结果。

    回首:

    30年两岸媒体搭建沟通之桥

一张张老照片、一版版老报纸、一个个老故事……11月24日上午10点半,两岸百余家媒体及相关机构代表200人汇聚峰会,在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赵靖云的主持下,大家热烈回忆30年前两岸新闻交流的破冰时刻,细数30年来两岸新闻交流的点滴经历。

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发起人之一、中国记协副主席、经济日报总编辑傅华在主题为《两岸媒体人的一字愿》的演讲中,专门以“通”字来论述两岸媒体的交流,他说,媒体人“通”,还要助民心“通”;今日“通”,还要谋未来“通”;两岸“通”,还要启迪世界“通”。

大陆赴台记者“第一人”、原中新社记者、中评社社长郭伟峰说,30年来,他经历了两岸新闻交流的萌芽期、杰出期、没落期和发展期,深刻感受到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推动力、支撑点和引擎,不可或缺。

《北京晚报》台港澳版主编洪虹动情地回忆了1993年春节《北京晚报》组织的“两岸同胞电话大拜年”活动,它首次以大规模民间通话的形式冲破了海峡两岸四十余年的人为隔绝,实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两岸民间通话活动,社会反响强烈。

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总裁蔡绍中说,两岸30年来从民间交流到领导人会面,从对立到合作,从“互不相认”到“称兄道弟”,更加了解彼此。媒体对相互的报道有所增加,更开始合作、互开节目等,这样的热络局面,是不会再走“回头路”的。

曾担任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社长的台湾《中华日报》董事长黄肇松认为,两岸新闻交流30年的历程证明,两岸之间无需外人带话、传话,要直接、公开、透明地谈;两岸媒体要进行实地的采访,做直接的沟通与资讯交流;两岸新闻交流要以30年的成果为基础,继续向前推进。

台湾《自立晚报》前总编辑陈国祥认为,两岸应该秉持自信,扫除新闻交流的障碍。中华民族的复兴盛事已经展露。两岸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在新闻交流上积极推进,创造两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回顾30年的历程,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新闻交流的终极目标。

    论道:

    新老媒体共话融合实践

11月24日下午2点半,在“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主论坛上,来自两岸的18位媒体人,结合自身实际经验,就“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实践”展开头脑风暴。

在主题论坛召开的同时,“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广播分论坛”也如期举行,业界人士围绕京台广播发展与合作进行分享与交流。

论坛现场,嘉宾们在场下积极互动讨论。从媒体趋势到合作方式,大家有许多的共同话题。

“大陆网民人均每天消费资讯时长67分钟”“中小城市更喜欢标题党”“超半数用户对内容泛滥感到担忧”……腾讯网总编辑李方用一份新鲜出炉的调查数据,全面解析了当下华文新媒体发展趋势,引得两岸媒体人纷纷举起手机抓拍一个个颇具参考性的数字。

本届峰会,互联网BAT三巨头之一的腾讯等越来越多新媒体业态机构的参与,使得峰会不仅是一次盛会,更成为两岸媒体人交流的机制化、规模化平台。

    考察:尽览北京科技文化地标

11月25日上午,作为每年峰会的“固定项目”,远道而来的台湾媒体人与部分大陆媒体人在京展开联合参观考察。京东集团、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吉里国际艺术区,每一个考察点都是北京科技文化地标,也凸显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与亮点。

媒体代表们通过对京东总部的系统化参观,近距离了解了无人机、无人车以及无人便利店等,亲身感受和体验了一把科学技术为消费体验带来的新变革。通过对北京文化地标的参观考察,两岸媒体人在同根同源的文化艺术语境中得以更深入地交流。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将近72小时的交流,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曲终人散,来自台湾的媒体代表们纷纷踏上返程之路。然而,由30年光阴织成的那根纽带却使两岸的距离不再遥远,许多代表已期待着明年再相会。正如台湾媒体代表、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倪炎元所言:希望峰会的平台效应能够延续下去,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平台和契机,能够让更多新面孔加入到两岸媒体交流的热潮当中,从而为两岸共同的进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链接

    两岸开启新闻交流

1987年,祖国大陆率先以官方发声,欢迎台湾新闻界来大陆采访交流。随后台湾《自立晚报》的李永得、徐璐成为两岸隔绝以来首次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1991年,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锋因采访“闽狮渔事件”,成为首次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此举推动大陆记者组团于次年入台,开启了两岸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交流。

    数字

    两岸人员往来突破一亿人次

截至2016年底,两岸人员往来累计已近1.17亿人次,同胞通婚近38万对;两岸经贸、产业的联结几乎已是荣则共荣、枯则同枯。两岸媒体相互驻点、即时报道、联合采访、合作拍片等,提供及时资讯。现在平均每天有近3万人次来往两岸,近百万台胞在大陆工作、学习和生活。(数据来源于台湾《旺报》)

    人物

    两岸媒体交流“父子兵”

1993年,一支台湾媒体参访团首次登陆,实现了两岸媒体层面的首次访问交流。这就是由袁希光率领的台北市报业公会参访团。

今年,袁希光之子、台湾“中华新闻记者协会”理事长袁天明已经是第三次来京参加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了。长期致力于两岸媒体的互动交流,每年都邀请大陆媒体组团赴台访问,袁希光、袁天明父子可谓是30年两岸媒体交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穿梭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为的是把两岸真实、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对方。

 

来源:北京晚报  刘佳 卢扬 郑蕊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