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画说正能量

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退休之后做什么 与职业“离婚”和语文“恋爱”

2017-12-06 09:2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2月6日讯,12月3日,六十岁零五个月的王旭明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天。他花费了3个多小时,才清理完在语文出版社社长办公室最后的“存在”。有些凌乱的办公室里,借着两根水灵的沙窝萝卜和一壶清茶,王旭明和本报记者聊起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当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点点滴滴,以及做语文出版人的一幕幕过往。

王旭明展示当年在教育部和一些媒体朋友的合影

作为我国新闻发言人“黄埔一期”培训班的学员,王旭明和他曾经的那些同学——公安部武和平、卫生部毛群安、铁道部王勇平等,曾经被当作政府信息公开最耀眼的一串符号。如今,离开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已有9年,他对新闻发布依然有话要说,认为必须既注重信息传递,又注重情感沟通。调到语文出版社后,王旭明这些年一直在做“真语文”的推广,这份事业在退休后还将延续。王旭明说,这次是与职业“离婚”,接下来他还要和语文、和教育继续“恋爱”。

经历过两次“欲哭无泪”

走进朝阳门南小街西侧的语文出版社,乘坐电梯上到三层,王旭明使用了9年的办公室就在这里。12月3日下午4点半记者抵达时,他正忙着和同事一起将行李打包。环顾这间2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几组大书柜已经基本腾空,办公桌上的文具也所剩无几。“11月28日正式宣布我退休,之后开始搬东西,陆陆续续搬了好几天,今天是最后一次。”他说。

记者注意到,在书柜的顶部还摆放着几幅王旭明的个人肖像照,“都是在教育部那会儿拍的,你看那时候多年轻,多精神!”他指着照片说。书柜下方还放着一束鲜花,王旭明说这是宣布退休那天一位同事送的。

由于记者的到来,王旭明暂时把搬行李的“活儿”交给了来帮忙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一位同事不久前送来了天津老家的特产沙窝萝卜,王旭明洗了两根切成片,再从要搬走的行李中“淘”出一套茶具,泡上一壶龙井。萝卜配绿茶,开启了关于新闻、语文和教育的对话。

王旭明说,他一共经历过两次“欲哭无泪”。一次是2008年离开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岗位,当时是因为巨大的情感不舍与行政调令的“必须离开”;第二次就是如今的彻底退休,告别职业生涯,“我感觉自己还没老。”他说。

在交流中,王旭明把自己的这次退休比作是“离婚”。“那之前离开教育部新闻办算是什么?”记者反问王旭明,他略作思考,“那应该算是‘失恋’,虽然很痛苦,但我后来也迎来了在语文出版社新的‘爱情’。”

当“新闻官”学会情感沟通

1998年王旭明从《中国教育报》调到教育部办公厅,当上了新闻处处长;之后的2003年4月,他又出任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全国第一期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培养出了王旭明、武和平、王勇平、毛群安等一批知名发言人,这期培训班被形象地称作中国新闻发言人的“黄埔一期”。

直到2008年离任,10年的“新闻官”生涯,主持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的次数不计其数,王旭明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了明星人物,他关于“教育成功论”、“名校大学生养猪”等的观点甚至曾一度引发争议。如今时过境迁,回忆起“新闻官”生涯,王旭明说让自己最难忘的还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那场发布会,震区学生的伤亡情况成为当时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作为曾经的中学老师,我对于孩子们的伤亡特别难受;但作为教育部的工作人员,我必须按照要求,冷静、客观地发布权威信息,两者交织,心里特别难受。”

还有一次让王旭明陷入“舆情旋涡”的是2006年发布“清退农村代课教师”的消息,当时“清退”两个字引来媒体的批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在节目中批评他用词太无情。王旭明说自己后来专门找来节目录像看了一遍,“确实用词不妥,缺乏情感。”他说自己曾反思如果还有机会,自己将如何表达,“我肯定会把代课教师对农村教育的贡献放在开头,首先要感谢他们。”情感沟通,这在后来一直贯穿于王旭明的新闻发言人工作。

2009年,已经离开教育部新闻办的王旭明出版个人自传,白岩松特意写了推荐语,他说:“为了公开,旭明一直在岗!”

做出版人第一次“要官”

2008年,王旭明出任语文出版社社长,一干就是9年。回顾这份工作,王旭明直言:“如果当年就知道语文出版社会变成现在的股份制企业,我死活都不会来。我过去连家里的账都算不清楚。”过往从记者到“新闻官”的经历,让他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新闻人,至少是一个文人,而不是一个追逐经济利益的企业家。

9年间,语文出版社从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再变成股份制企业。如今,国内出版业风云变幻,大浪淘沙,语文出版社各项指标一直保持了3%到5%的上升势头。王旭明用16个字总结自己的工作:“效益没减、事业没断、队伍没乱、人心没散。”他以传统教材出版为“机身”,数字产品和其他文化图书为“两翼”,拼尽全力让语文出版社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翱翔的姿态。

跟随王旭明工作7年的赵磊告诉记者,平时王社长极少能准时下班,加班到夜里10点也是常事。今年是王旭明的退休之年,他非但没有松懈,反而更加拼命,如同在跟时间赛跑,“宣布退休之前一天我还一口气连开了三个会,布置了数字产品打造、财政资金使用、教材出版推进等下一阶段的工作。”王旭明说,越是到最后,越能够激起很多力量。

在语文出版社期间,王旭明平生第一次“要官”。2010年,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语文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一起被纳入集团,可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的王旭明并未进入集团党组,“我觉得这对整个语文出版社的发展都不公平,于是专门找了相关负责人,最后得以进入党组。”王旭明说这是他这辈子唯一一次“要官”。

退休后继续投身“真语文”

从语文出版社退休后,王旭明真的会就此闲下来吗?肯定不会!他还有一份事业:推广“真语文”。事实上,最近几年他一直在努力做这件事,就是要让更多中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他曾经抨击过有些地方语文老师只用多媒体不用粉笔,有的地方还有“假语文”的情况。王旭明说,现在依然需要捍卫“真语文”、真教育。

这些年他不断走进课堂,为低年级的孩子上语文课,提问时特别爱找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以便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真语文’核心就是通过语文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适宜、健康地提高语文素养,成长、成人,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真教育’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适宜、健康地成长。”王旭明说,他还想在余下的人生岁月里培训10万名语文老师,甚至想再带一个班的语文,“再干12年,把他们从小学一年级教到高中毕业。”

除了“真语文”,王旭明还有自己的爱好,跳跳舞,写写现代诗。

不知不觉中,三个多小时过去了,行李也收拾的差不多了,离开的时候到了,王旭明最后的告别对象竟是窗外两棵陪伴了他9年的白杨树,“它们也是我的老朋友,陪伴着忙碌后孤寂的我。”在王旭明身上,依然葆有着当年中文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

晚上8点,随着最后一个装满了书和报纸的行李箱打包完毕,王旭明和送别的友人步出办公室。入夜后的楼道漆黑而又安静。几小时后,当新一天的阳光投射进这里,语文出版社将迎来新的“掌门人”,王旭明也将再次开启他和语文、和教育的“恋爱”。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航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