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丝绸作画凸显东方审美 东方文化与西式艺术的交融与碰撞

2017-12-07 07:21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丝绸源于中国,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和中亚各国之间友好交流的大门,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如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时代内涵,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艺术的碰撞和交汇之路。澳大利亚著名画家乔·达瓦尔Jo Darvall以她的画作,为我们讲述了她通过发掘历史,提炼素材进行创作,作品背后的东西方故事。

作者:付谦


12月2日,澳大利亚著名画家乔·达瓦尔新作展“生褐与丝绸”,在马奈草地美术馆开幕。走进她作品的那一刻,也走近真实的乔·达瓦尔。

善于用画笔讲故事是乔·达瓦尔的特长。她说对自己创作影响最大的是澳大利亚艺术家凯瑟琳·奥康纳(Kathleen OConnor 1876-1968),她还十分钦佩华裔画家陈荔英,并将对她们的历史解读引入画作。通过对凯瑟琳和陈荔英作品的揣摩和借鉴,升华出的一系列新作,揭示那个独特的年代下女艺术家奋斗的个人足迹,反衬出变化中的女艺术家的创作生活。

用丝绸与褐色融汇中西

伫立在乔的作品前,我能感受到乔喜欢用蓝色,她让自己沉浸在蓝色中,海的颜色是丰富的,就如同毕加索的画作《蓝色时期》那样迷人。

《水路 #3 暮光之浴》(见右上图)应该是透过树叶洒落下来的细碎的阳光,这一幕与莫奈的画《透过树丛的春色》别无二致,乔要画出空气和大气的感觉,仿佛一呼吸就能感受到。

乔·达瓦尔的每一幅画都很美而深邃,画面流畅,如水、如火、如天、如地,扑朔迷离却又静谧祥和,如天人合一,是一种超脱忘我的精神境界。

水的系列作品变幻莫测,富有张力,体现出她对色彩的敏感和色彩的搭配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如果变换不同角度去欣赏作品时,可以感受到,她在下笔前,不同粗细的线条不停地在脑海里穿梭,一气呵成。

每幅作品的层次和意象感是她的最为高明之处,在似有似无中游离,在虚实中相应而生。

她的抽象绘画,有意无意中融入东方审美,很自然地把褐色和丝绸的内涵融入在作品中。

她的作品载体丰富,把东方的丝绸与褐色,中国传统绘画所用技法与西方的油画技法融汇在人们面前;她的水粉、油画、特别是在丝绸上的绘画,在表现意境上更是展现她笔触下的东方美,为我们讲述着她的故事。

向华裔画家陈荔英致敬

漫步展厅,不时能和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相遇。展厅正中间左右悬挂的两条长长的泼彩丝印作品格外打眼。那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景象,让人想起水墨、赭石、朱砂、藤黄……水墨氤氲,色彩交融,正如学术主持王鲁湘所说,作品给人一种亲切感,好像是出于是东方的,中国的艺术家之手。

乔善于用画笔讲故事,尤其是笔触里的华裔艺术家陈荔英的故事——那是发生在新加坡,一个偶然的机会,乔在ArtForum画廊展厅里被一幅作品深深打动,作者的名字叫做陈荔英,一位中国出生,欧美长大,漂至南洋,在新加坡终老的华裔女画家,曾在巴黎习画。乔在研究她作品,拜读她的私人信件时发现,陈荔英与凯瑟琳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1930年竟同时出现在曾见证过二十世纪,最善于运用色彩的伟大画家野兽派代表人物亨利·马蒂斯的巴黎秋季艺术沙龙上。虽然两人是否相识已无从考证,但是两位女性艺术家对历史和艺术的贡献让乔非常尊敬。

1926年,陈荔英在纽约学习艺术,同年在巴黎进行艺术实践。1930年,她的作品已被巴黎秋季艺术沙龙选中,要知道,这里是诞生伟大的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画廊。阿曼达·科庭的研究还揭示了1937年法国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展中,陈荔英与奥康纳都有参展作品。

陈荔英饱受二战风霜。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后,陈荔英与她时任外交官的丈夫陈友仁(1944年孙中山先生的外交部部长)被软禁在上海的一所住宅内。1949年她重返巴黎,画风趋于定型,堪称东方审美与西方技法的完美对撞。至1954年,她移居新加坡,并在南洋艺术学院任教。

乔·达瓦尔在“生褐与丝绸”画展上,以两卷左右悬挂的丝绸作品,表达她对陈荔英与奥康纳两位艺术家的敬意。它们似开启的幕布,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与这两位女艺术家相聚而谈。

乔的作品,有时会大面积使用黄色,这让我想起梵高的黄色,他在那么多画作中也是如此,都使用了大面积的、相互交织的各种黄色,除了那幅著名的《向日葵》,还有《阿尔的卧室》和许多幅关于麦田的作品…… 我没有和乔交流,不论是什么原因,乔确实对黄色有所独钟,也许与梵高有着相同的理解吧。

走读着一幅幅画面,徜徉在乔·达瓦尔的世界,她确实是一位能用画作讲故事的艺术家。她那跌宕起伏的故事,引起我们的感慨和共鸣,那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步一步缩短她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