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东四南”何以入选“中国人居环境奖”? 来老胡同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2017-12-07 22:09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2月7日讯,今年,北京入选“中国人居环境奖”的4个项目中,“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成为唯一以名城保护和社区营造为主题的获奖项目。“东四南”为何能入选人居环境奖?昨天,记者随同全程参与了“东四南”改造的规划设计师一起深入胡同,边走边看,亲自去感受老胡同居民的新生活。“改善居住环境,并不是说单修房子,或者是单搞文化活动,而是要将两者结合,相互推动。”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赵幸说。

史家胡同45号院:抢救垂花门 老院获新生

史家胡同45号院,曾是天津著名中学木斋中学校长的故居。赵幸最早接触45号院,是在2015年。

2015年时,45号院什么样呢?“一进院儿,有个垂花门,原本应该是个挺漂亮的垂花门,怎么也得是清代左右修建的了。但是因为年久失修,估计上一次修可能还是建国前后的事呢。整个垂花门摇摇欲坠,木料朽得快塌了,顶子也破了,逢下雨必漏。院里的居民从垂花门底下过,出来进去都得紧跑两步,生怕垂花门掉下东西来砸着脑袋。”赵幸说,安全,是院里居民最担心的事。

既然朽成这样,干嘛不修修呢?产权单位来过,看过,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用几根木头棍子把垂花门一支,修完了,凑合着用吧。

赵幸和她的设计团队接手后,第一要务就是修复朽坏的垂花门。“我们最开始的设想肯定是希望能够将垂花门修旧如旧,还用原本的材料来恢复原样。但是,由专业的古建队对垂花门上的每一根木料进行‘透视’检测后,大家遗憾地发现,垂花门确实朽得太厉害,大部分木料已经完全失去了承重的功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块木料还可以再利用。”经过了一年的设计和修复,仅凭着垂花门上原有的石构件和遗留下来的几块老木料,垂花门重新“复活”了,而且和过去老百姓印象中的原貌一模一样。垂花门上拆下来没法再利用的老部件也一点不糟蹋浪费,一件一件被标上名字和简介,摆放在了史家博物馆中进行展览。

“抢救”了垂花门的同时,45号院的整体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设计师挨家挨户沟通改造方案。有居民提出,院子里逢下雨必积水,院里的砖早碎得不成样子,出来进去容易绊跟头。有居民提出,院里有几间堆放杂物的小煤棚子,还有自建房,侵占了院子的公共空间。有居民提出,没地方晾衣服,院里横七竖八拉满了晾衣绳,大伙都得低头哈腰才能进院。

将居民的要求一一记录下来后,赵幸和设计师们在45号院里整整忙活了一年。院里重新铺设了下水,更换了方砖;违建拆除后,原地改成了绿地景观;小院中间圈出的花池子四周,竖立起了四方的晾衣铁架。“老丁香树也留下来了,去年院里种的月季,今年开春还在花池子里种了菜呢。”在45号院住了31年的老住户王重节说,现在,经常有外国游客进院来参观,住在这里的人别提多骄傲了。

“一个院子里头住着三四十户人家,想让所有人达到共识,自愿拆掉违建让出公共空间是件很难的事,也注定是个缓慢的过程。”朝阳门街道工委书记陈大鹏以演乐胡同83号院为例介绍说,83号院的改造,足足用了两年时间。“其中院里有一户人家从刚结婚,到最后孩子都生了,人家才认识到,把违建拆掉,让孩子能有更多的公共空间是多么重要,这才最终同意拆除违建。”

谈到老院落改造,陈大鹏颇有些感慨地说,个人让出两平方米的违建,最终却能够获得2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在实践中摸索发现,只有把改善民生与文化传承、社区治理相结合,才能渐进式实现老北京、静胡同的目标,这种“微改善”的效果反而更加长久。

史家胡同博物馆:每个展览都是“活”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