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舆论

来论:不跟风才有最美民俗风

2017-12-11 11:51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一部《白鹿原》让黄土地上的民俗村一下子变得热火朝天。可这股热潮更像是一阵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急。

 来源:新华社

近日有媒体重访当地民俗村,发现大量商铺关门,巷道空无一人。昔日的人潮涌动一朝偃旗息鼓,长叹一声之余,不禁想追问一句:这里的民俗村咋就招不来游客?

民俗村作为乡村旅游的新形态,近年来在全国发展迅猛。拥有古迹的,就地进行商业化改造;占据山水的,依托风景建造仿古小镇;两者都不具备的,着手中高端消费打造民俗休闲区。品得了文化,看得见山水,享得到悠闲,差异化满足游客需求,这样的民俗村大都生意火爆、让人意犹未尽。

从记者的探访中,我们看到,黄土地上的民俗村既无古迹,也无山水。所谓的民俗就是一条小吃街、两串红灯笼和几样老物件。此类民俗村不在少数,此前就有网友反映民俗村跟风复制严重,走到哪里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粗制滥造的简单模仿,已经无法吸引游客的目光。

应该说,一些民俗村致力于把文学作品里、荧屏上的民俗文化,转化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景象,这样的努力难能可贵,但仅仅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下功夫远远不够,还要让游客能切实感受得到。

怎样才能提升游客的获得感?经验证明,从需求出发是最行之有效的。游客期待在民俗村中体验到的,绝不仅仅是吃几种小吃,看几样老物件,而是慢下来去感受从前的生活方式,漂泊久了来寻找乡愁。有些民俗村不妨深挖地方特色与游客需求的契合点,通过场景互动,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在竞争中创出特点来,方能留住远方的客人。

盲目上马不如不上,粗制滥造不如不造。我们期待,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民俗村不再千村一面,而是各有千秋,这样民俗村才会迎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盛景。韩鑫(人民日报)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