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最大春秋周系墓葬 一个淹没千年的周代封国重见天日

2017-12-13 09:28 编辑:TF005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12月12日,三秦都市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今年2月以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市、县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我省澄城县境内的刘家洼墓地进行了全面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同时对墓地所在的鲁家河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发现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春秋时期周系墓葬、夯土墙、壕沟、陶窑与灰坑等丰富遗迹,以及铸铜陶范、大量板瓦建材与青铜器、金器、玉器、铁器等数百件珍贵而重要的文物,一个淹没千年的周代封国重见天日。

刘家洼墓地发掘现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墓主人应为诸侯国国君与夫人级别

刘家洼墓地位于我省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的鲁家河东岸塬边,邻沟而居,北距黄龙山约10公里。该墓地是去年底因被盗而发现的,根据追缴文物判断,是一处等级较高的春秋时期的墓地。经钻探,共发现墓葬56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

“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发现了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大墓(编号M1与M2),南北向,东西并排分布。发掘显示M1南北总长64米,长方形墓室南北口长11米、东西宽10米、深度约12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占伟说,M2与M1平面形制相同,南北总长相当,墓室深度相等;但墓室规模略小,墓道宽仅仅是M1墓道的一半,约4米左右。两座大墓特别是M1,规模宏大,颇有王者之势。仅就墓室大小而言,仅次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M2与M3,也比洛阳发现被认为可能是周平王墓的“亚”字型大墓墓室大。据此推断,刘家洼大墓墓主人身份应为诸侯国国君与夫人级别。其余墓葬皆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与大墓墓向一致。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可知,这些墓墓主人的身份相当于卿大夫或士一级的贵族。

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00余件(组)

“从今年4月份开始考古队采取‘探方式’的发掘方法对墓地进行全面发掘。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19座中小型墓的清理。从整体上看,4座遭到盗扰,15座保存完好。共出土铜、金、铁、石、玉、陶、料珠、漆木等各类材质的文物300余件(组)。”据考古专家介绍,这些出土文物中,大部分为青铜器,主要包括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三大类。其他类文物数量与器类,不及铜器那么丰富,但却不乏精美或价值重要者。

玉石器以圭和玦最常见,而在编号为M10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漆盒,圆角方形,器形基本完整,黑色髹漆上绘以红色云雷纹,在北方地区墓葬能发现如此好的漆器,是非常难得的。尤其令考古人员兴奋的是金器与铁器的发现,金器共7件,包括出自大墓盗洞的1件虎形牌饰与2件牛首衔环饰,及其他素面环与螺旋形金耳环。尤其是小墓出土螺旋形金耳环,是典型的北方民族的器物,它的发现对于探讨春秋时期关中与北方之间文化交流、族群互动、交融无疑提供了新的证据。

调查发现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的“居住区”

在墓地北侧700米处,鲁家河两条支沟间的沟梁两侧及上部台塬相接部分,勘查发现长达500多米的断续相连的夯土墙,在此沟梁的下端,发现一段宽12米南北向壕沟,夯土墙与壕沟大致将整个沟梁合围构成一个相对封闭区域,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应为当时人们生活的“居住区”。其内采集到陶鬲、盆、罐、豆、三足瓮和板瓦等残片,勘探发现有大量灰坑和板瓦建材堆。据采集标本特征判断,年代为春秋早期前后。特别重要的是,还采集到一块陶范残块。

“墓地与居址空间上相邻或靠近分布,年代上接近,功能上互补,等级上匹配,当为同一聚落的不同构成部分。以大、中型墓为主的墓地,应是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聚落统治阶层的一处公共墓地。”考古专家据此分析,由居址与墓地共同构成的这一聚落,跨鲁家河两岸分布,居于东西横亘的黄龙山前,总面积约近3平方公里。虽然目前尚未出土直接文字证据,加上没有文献记载,还无法对墓地及其代表鲁家河春秋聚落的性质做出准确判断,但初步认定,这里是春秋时期某一周系贵族的封国或采邑(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来源:环球网)

相关新闻

出土战国瓮棺葬 超过110座墓葬形制与规模均全国罕见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