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潘鲁生寻找民艺:带民族刺绣进大学课堂

2017-12-14 18:26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多年来,自己不断去参加全国的技能技艺比赛和展览,拿着奖杯回来,给徒弟们带来就业的希望;刺绣服装的订单络绎不绝,大家的生活更有奔头……”

作者:潘鲁生


蒙古族服装制作艺人万花与作者交谈

初秋时节,我们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古族服饰”和“蒙古族刺绣”技艺的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等问题,走访了蒙古族服饰制作和刺绣两家作坊,采访了服饰制作艺人万花、刺绣艺人金花。作为行业带头人的万花,多次被当地大学及相关政府部门、文创基地邀请前往讲学,把传统手艺带进了课堂、机关、企业和社区……

万花 不坐机关作非遗

万花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古族族服装”的制作艺人,1969年出生在乌丹镇,是蒙古族翁牛特服饰的第三代传承人。她的蒙古族服装制作及刺绣手艺是从母亲那学来的,小时候天天看母亲裁衣绣花就慢慢学会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万花大专毕业后进入当地机关工作,但出于对民族服装的强烈热爱,她重拾自己的手艺,在1992年开设了蒙古族服饰店,经历了给别人打工再到自己创业的过程,1998年成立了民族服饰公司。

蒙古族服饰通常指的是蒙古袍,也包括腰带、靴子、首饰等。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因气候寒冷,又以游牧为主,所以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且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成为首选。蒙古族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的。长袍身端肥大,袖长,下摆均不开衩,配腰带、挂饰等。据考证,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一脉相承。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主张“胡服骑射”,模仿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服装改革。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人“食畜肉”,穿“皮毡裘”,妇女的头饰与蒙古族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匈奴的服饰文化在传给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同时,也传给了蒙古族。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民族服饰的种类、款式、工艺等,形成了具有浓郁草原风格特色的蒙古族服饰。在服装式样上,因地区不同也有所差异:比如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等蒙古族服饰基本形制相同,但各有特色。此外,长靴、皮帽、挂刀、火镰、烟袋包、缠头及玛瑙、珊瑚、碧玉等饰品也相当丰富。2014年,“蒙古族服饰”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刺绣”凝重质朴

与服饰相关的蒙古族刺绣同样历史久远、自成风格,且刺绣在蒙古族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不仅衣物的袖口、衣领、大襟边饰,花鞋、靴子、耳套、帽子、荷包、碗袋、飘带、摔跤服、毡袜、枕套、驼鞍、马鞍垫等都有精美的刺绣,蒙古包、门帘、密缝毡子等也有刺绣装饰。蒙古族刺绣常见的纹样有犄纹、卷草纹、盘长纹、方胜纹、万字纹、如意云头纹、鸟兽、五畜、花卉、蝴蝶、蝙蝠、寿字、龙凤、佛手、葫芦等。绣线有彩色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在绸,布料、皮料、毛料、毛毡都可刺绣,针法大体分为绣花、贴花、套古其呼等。因衬底不同,蒙古族刺绣所用针法、工具与其他地区略有不同。

可以说,蒙古族刺绣是集北方草原刺绣文化之大成者。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匈奴就已善于刺绣,当地就有刺绣毛毯织物出土,东胡“乌桓妇女都刺绣和织毛毯”也有书面记载。王国维在《黑鞑事略笺证》中谈及:“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新以拧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可能是元代之前蒙古族的服饰。至元代,政府设绣局、纹锦局、鞋带斜皮局、鞍子局等机构,都与刺绣艺术有关,可见对刺绣的重视。相传忽必列的皇后察必就是一位手工缝纫能手。意大利人马可o波罗在游记中也曾记述许多关于蒙古族刺绣的情况。北元时期,蒙汉商贸互通,互赠礼品,蒙古人接触、借鉴汉族云锦、织绣等技艺,使蒙古族的刺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因政府提倡,喇嘛教开始在蒙古地区盛行,技艺要求较高的刺绣佛像、“唐卡”随之流行。清代以来民族间的商贸、文化交流更为频繁,都对蒙古族刺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民间刺绣艺人的代代传承、革新发展中,蒙古族刺绣形成了凝重质朴的独特风格,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社会传承取代母女传承

蒙古族刺绣艺人金花。

在万花的引荐下,在离她家门店不远村子里,我们走访了蒙古族刺绣艺人金花。金花的蒙古名叫阿拉坦其其格,1979年出生,祖籍翁牛特旗示范牧场敦吉嘎查,因孩子上初中迁到了乌丹镇上,租住在一个农家小院里。金花的庭院、居室打扫得干净利落,绣花架子摆放在卧房。据金花介绍,她13岁就开始跟随奶奶学习刺绣,结婚后跟随婆婆继续学习。因孩子上学、丈夫生病等原因,刺绣成为家庭的主要营生,每年有万元左右的收入。金花向我们展示了祖上传下来的几件蒙古袍,还有这些年完成的精美的绣品,有绣衣、绣鞋,还有各种各样的绣片。

万花和金花是朋友,万花的门店与金花的作坊也有联系。蒙古族服饰与刺绣之间有天然的关系。访谈中,两位艺人都说,蒙古族刺绣是展示蒙古族服饰魅力的最好手段,其实服饰也往往是刺绣最恰当的展示媒介,有一种互为表里的自在关系。目前,蒙古族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面料、工艺、图案等有了新变化。与此同时,蒙古族刺绣也在创新发展,绣线、衬底、绣法不断改良。从刺绣与服饰的联系上看,乌丹镇蒙古族服饰、刺绣生产组织模式已见雏形。万花的门店规模较大,有多台绣床和驻店艺人,还有不少居家刺绣的艺人,在行业生产里对外联系市场,组织艺人生产,进行产品创新。金花就是一名外协艺人,为服装制作进行刺绣加工。这种生产协作也拓展了传统工艺的传承范围。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之前,翁牛特旗的蒙古族服饰刺绣手艺大多是母女相传的家庭传承,万花和她的作坊改变了这一局面。

据万花介绍,熟练掌握蒙古族服饰刺绣的艺人越来越少,为保证作坊的持续发展,1993年她在翁牛特旗开设了首个蒙古族服饰刺绣培训班,招收30多个姐妹学徒,此后年年组织招生培训,面向行业生产的社会传承、师徒传承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家庭传承,为传统手艺传承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日子久了,作为行业带头人的万花,多次被当地大学及相关政府部门、文创基地邀请前往讲学,她又把传统手艺带进了课堂、机关、企业和社区。

万花说“20多年来,自己不断去参加全国的技能技艺比赛和展览,拿着奖杯回来,给徒弟们带来就业的希望,带来刺绣服装的订单,生活更有奔头”,借助外出展览、交流的机会,万花、金花一直在宣传自己的民族刺绣服饰,知名度高了,订单也越来越多,其中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客商最多。近年来,跟随她一起做刺绣的艺人每年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金花表示,“看到那么多的人热爱和发扬刺绣,觉得很自豪!”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