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八十年的痛依然揪心 愿每一位大屠杀遇难者的灵魂安息

2017-12-14 18:41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12月13日已经成为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档案也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谢谢军旅诗人王久辛的长诗《狂雪》,将身处和平安逸中的我们再次带到惨痛血腥的记忆中……我辈当不忘沉痛的历史,愿故者安息。”

作者:所泳兴


图为书法家龙开胜为王久辛著、龙开胜书的书法集《狂雪》写的序

“我是南京人,1937年,曾经热闹繁华的六朝古都南京倏然间尸横遍野。久辛的长诗《狂雪》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现场……我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亲眼看着父母、兄弟被杀害,家破人亡的苦痛揪心,八十年的伤口永不愈合!”

我的朋友圈里,大家为第四个全国公祭日刷屏,为应邀参加公祭日的《狂雪》的作者王久辛点赞。

201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王久辛创作、龙开胜手书的长诗《狂雪》。今天,在深切悼念30万遇难的同胞时重读,心情格外不同……

2015年春节,我收到了诗人王久辛赠我的记录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长诗集《狂雪》,十分珍惜。久辛先生乃文坛宿将,三十岁出头时即以诗集《狂雪》摘得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狂雪》发表27年来,引起国内外专家广泛赞誉,至今仍有39米长的巨幅诗碑伫立在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龙开胜先生乃书坛公认实力派代表书家,曾多次摘得全国全军书法大赛桂冠。二位先生联袂出版《狂雪》书法集,留下了一段厚重的民族记忆。

《狂雪》创作完成于1990年,同年7月由《人民文学》杂志发表。1998年,该作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狂雪》讲述了发生在1937年12月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控诉了侵华日军的累累罪恶,为被日寇屠杀的三十多万南京军民招魂。诗歌以悼念南京大屠杀三十多万遇难同胞为主线,洋溢着浓烈的民族情感和人间正气。它吟述的是一段耻辱的历史,一个悲惨的被屠杀,然而它抒发的是民族的奋发之情,图强之志,追求的是人类的爱与和平。它是警示之钟,是醒心铸魂之作,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去年诗人王久辛先生回西安省亲,与我聊起诗书一体时介绍说:龙开胜偶然见到长诗《狂雪》,即刻诵读,先是默读,之后就是朗读了。而且当着大家的面,声音越来越高,旁若无人,完全沉浸在诗歌当中……一气朗读完,当场表示要书写这首长诗,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于是就有了这一书法集的出版。用龙开胜先生自序中所说,他是被这一长诗生动真实地书写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所打动,亦为此诗描写之细腻之豪情之悲壮,加上军人职责与血性发出愤怒之吼及振聋发聩之灵魂拷问所震撼。热血喷发、激情澎湃,有感而书。这就决定了作品的艺术品格,与一般书家书写唐诗宋词散文杂记的风花雪月迥然不同而茕然独立。

展读长诗《狂雪》书法,多达90余面,通篇采用册页形式书写。为把握《狂雪》悲愤、凝重、肃杀的内在基调,用龙开胜自序中的话说:“彻夜无眠辗转反侧,而思几度落笔终不成字”,“激情才起,但总有涩涩之不畅,暗自思忖,此等诗文情怀,要书写畅了才怪,于是就涩涩地写下去。”这个“涩涩”就是作者情感的主动调动,是对南京大屠杀这一人间惨剧悲情愤慨的直接表达,实际上是书法人文关照功能的运用与发挥。在技法上则具体表现为宁取拙不取巧,多沉稳少跳跃,字与字少有牵连相对独立,字形多取扁式横向发展,使人感到有阅读的压迫感,偶取纵式,以打破章法上的沉闷。及至作品后三分之一,书写速度明显加快,牵连缠绕也明显增多,不是作者的情绪变好了、变明快了,而是更加激越更加悲愤,就如同交响乐最激烈的部分,是作者情感运用的高潮。情感的主观调动与合理运用,正是《狂雪》书法最为成功最为精彩之处。

国家公祭开始了,我放下手中的《狂雪》,在电视上寻找它的作者王久辛。此刻,相隔荧屏,却分明感到那丝丝的凉意和哀痛;此刻,我惟愿人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惟愿每一位大屠杀遇难者的灵魂安息!

(原标题:八十年的痛依然揪心)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