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舆论

为好人发声! 老人倒地扶不扶关键在于“惩恶”和“扬善”

2017-12-14 17:21 编辑:TF008 来源:公道

连日来,江西、广西、安徽等多地都涌现出中小学生见义勇为的暖新闻。“老师教的,看到别人有困难就要帮助”“不救我会后悔一辈子”……面对“扶不扶”“救不救”的选择,他们的心声着实令人心头一热,也引人深思:危急时刻,为什么反倒是年幼的孩子挺身而出?我们该如何呵护好这份弥足珍贵的良善?

生命面前等不及计算

在应当施人援手的场合,成年人观望回避,孩子们挺身而出。略显错位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纯粹。

近些年,“扶不扶”“救不救”的纠结俨然成了社会痛点。随着“扶老人被讹诈”“见义勇为被索赔”的新闻频繁传出,简简单单的“扶人之举”变成了“能不能扶”“敢不敢扶”“要不要扶”的多重纠结。老实说,笔者作为一个成年人,倘若路遇倒地老人,也不敢保证自己会第一个上前扶起,因为它杂糅了道德选择、法律条款、社会保障等等纷繁复杂的因素。网络上曾流传一套“规范流程”:要么多人同行时,可以让同伴作证,要么自己准备好手机录像,以便他日证明清白。总之,得多手准备才好,“可别把自己给陷进去”。

然而,孩子们的几句话却让我们精心设计的“理性之举”显得异常渺小。一个人在做事之前想好万全之策,保护好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对。陌生人社会多一些防备心理,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在生死攸关的现场,事情就变得没有那么复杂也不允许那么复杂,它就是一个生命呼唤另一个生命的救助,容不得半点犹豫,等不及成年世界的利害计算。孩子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扶起他”,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善良的坚守。

这种纯粹的爱心弥足珍贵,它是温暖社会的良方。五年前,重庆渝中,一位老人摔倒,头部血流不止,路过的大人还在内心挣扎,几名小学生已经帮助老人清理伤口;三年前,北京通州,当三岁小女孩坠入破冰的水塘,年仅七岁的亮亮立刻上前营救…… 一次次救人事件,彰显的是他们赤诚的品格。这种助人哲学其实也很简单,即“不让他人受罪、不让自己后悔”。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对于这件本应彰显人性光辉的事情,我们需要向孩子们学习,去发现、拾起那颗纯粹的爱心。(江西 徐钦)

整个社会都要为好人发声

“助人为乐”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何以近年来屡遭质疑?有人将其归因于诚信缺失,有人说是“坏人”变老了。笔者认为,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单方面归结于一方均有失偏颇。社会舆论之所以产生诸多纠结,是由于讹诈个案造成的恶劣影响。

走出“扶不扶”困境的关键,在于“惩恶”“扬善”。比如,这次三位学生果断救人,社会力量及时力挺,就是良性互动的好例子。我们需要为助人者呐喊鼓劲,社会应当为其搭建一湾“避风港”,给他们提供坚强的后盾。而对待那些罔顾社会伦理、法律道德的讹人之举,则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句“对不起”“我错了”来敷衍了事,必须增加其违法成本。

为好人好事保驾护航,首先应在法律制度层面上,逐步完善相关保护机制。近年来,北京、上海、杭州多地已相继出台“好人法”,拟对公众无偿参与救治免责,通过立法扶起我们的道德。除此之外,全社会都要加入进来,立法机关、政府部门及媒体、学校等方方面面一起来构建完整的保护链。江西上饶市的“学生扶人”,公安局为其寻找证据、积极破案;教育局为其正名;学校对其行为进行肯定;媒体正面报道……整个社会都在为好人发声,释放的正能量迅速形成了几何效应。全社会形成对社会正能量的保护屏障,不让坏人得逞,不让好人寒心,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得以匡扶。

不让任何一个好人吃亏,理应是社会的道德底线。呵护社会正能量,让法治昭彰、正义归位,“扶不扶”将不再是社会难题。(山东 张崇乐)

 

来源:北京日报公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