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我GO:老牌工厂华丽转身 塑造文创园区新经典
印刷、纺织、装配、电子测量……自晚清时代开始,无数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怀着工匠之梦,打造出中国工业文明的浩荡历史。而那些在岁月中创造辉煌的老牌工厂,就是这项文明奇迹的最好鉴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如今一切涌进数字化的年代,有的工种不再凸显价值,有的行当成了夕阳产业,那些历史老厂也自然要面对关停和疏解的课题。不过,现代化经济之路正是从老工业文明中开拓而来,工匠之心没有被遗忘,相反成为我们向前迈进的标尺。
也正是因此,老工厂更不会就此消沉。不信你可以跟我们去实地探一探。它们不仅骄傲地保存着自身的灰瓦木门和红砖矮墙——新华1949园区内,在建国初期多次印刷过毛泽东主席著作的厂房还在;二七机车厂中,帮助京汉铁路装配车头的建筑也在。 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加入了现代感十足的设计元素,并吸引了文创公司和科研人员——莱锦文创园中,暖阳通过三角形的屋顶照射进屋内;768创意产业园中,多个现代建筑景观设计公司则将老厂与节水园林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相结缘。 我们还发现,一些老厂还颇为时髦地“请来了”攀岩馆和潜水中心,入驻了北京烤鸭店和西班牙餐馆。 不过,这些老工厂的转型升级,如果只停留在利用厂房变现、管理层身份变“房东”的层面,又未免狭隘。
让人欣喜的是,我们在这次走访中,发现了不少对工业遗存与现代元素结合碰撞的精心思考。比如,紧邻大型居民区的24H齿轮场,曾是研发与制造汽车齿轮的骨干企业,如今正巧利用厂内大大小小的齿轮“啮合”成动物造型的后现代雕塑,立在小路的两侧,打造成了市民遛弯散步的“后花园”。
再如,坐落在广渠路郭家场桥北的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运用现代激光投影技术,将厂内本用于贮存水泥的46座筒仓,幻化成主城区和城市副中心连接线上的一道斑斓夜景。 说到北京工业遗存重焕活力的最典型案例,非首钢园区莫属。群明生辉的贮水池畔正在搭建单板大跳台;孔洞斑驳的西十筒仓已经入驻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因为涉及多处在建工程,园区暂时还不能对外开放。不过,这个集湖光山色于一体的老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却给工业遗存的凤凰涅槃开辟了更多思路和可能性。 未来,我们盼望这些鉴证过北京工业文明的历史老厂,能在新旧交融的发展中,让那些近百年的积淀得到升华和再创造。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殷呈悦
老工厂文创园 精心碰撞新生机
新华1949:印刷老厂房里藏着“开心麻花”和趣味小店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