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姓与氏原本不是一回事 姓字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

2014-08-15 10:17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连日来,媒体上热炒的两大“改姓”新闻不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引发一片众说纷纭。一个是被确定为“姓氏改革” 试点县的安徽长丰县将掀起性别平等的“姓氏革命”,孩子出生后如果随母亲的姓氏,可以获得1000元奖励;另一个是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以及河南郑州、荥阳等地很多姓苟的人因为自己的姓氏尴尬不断,连游泳都被嘲笑为“狗刨”,甚至有人声言“宁可不给孩儿上户口,也不能让他姓苟!”于是“寻根溯源”,发现“苟”姓人在五代十国时期原本姓“敬”,因为要避后晋皇帝石敬瑭的名讳,忍痛去掉“文”而改姓“苟”。如今,纷纷将苟姓改回到敬姓……那么,这场“改姓风波”是改姓氏吗?姓与氏是一回事吗?

QQ截图20140815101139

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

姓氏现在往往被连在一起用,然而,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原本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的名字极为复杂,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所以,姓氏最早是分开的,并不是一个词。姓产生于前,氏出现在后。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随母亲姓。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种血缘关系,是家族基因的延续。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妫、姒、嬴等,都是女字旁。对于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早有解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显然,姓所标志的血缘关系最早是由女性来确定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便是姓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到了伏羲氏族社会时期,随着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系,并散居到各个不同的地方。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为了相互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便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样就产生了“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不同支系。氏族社会时期实行“族外婚”,同一个氏族的男女不能结婚,“姓”因而也起到了“别婚姻”的作用。这即是《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可见,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秦汉以后姓和氏合二为一

周代,姓氏制度已相当严密,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不娶同姓”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通志·氏族略》记载:“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也就是说,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但姓与氏都是贵族才有权使用的称号,没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们统一以其职业称呼,如庖丁是对姓丁的厨子的称呼、优孟是指姓孟的非优等。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秦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并渐渐合二为一 。《通志·氏族略》记载:“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已将姓氏混淆为同一概念。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其中甚至出现了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原本姓子,孔是他的“氏”。

“敬”姓曾两度改为“苟”姓

至于敬姓改“苟”姓等改姓的尴尬,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避讳现象。古代避讳的规矩很多,改姓大多是为避祸或避皇帝的名讳。商纣王时期的比干原本姓子,被害后他的儿子为避祸就在子后加了个“小”字,改姓孙;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他的儿子有的在马前加了两点水,有的在司字的左边加了一竖,改成了姓冯或姓同……因避皇帝名讳而改姓的更是屡见不鲜,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在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中曾列举出不少:“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因避楚霸王项籍讳,姓籍的改为姓席;因避汉明帝刘庄讳,姓庄的改为姓严;因避晋景帝司马师讳,姓师的改为姓帅……此外,还有因避汉宣帝刘询的名讳,姓荀的改姓孙,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姓恒的改姓常等等。其中,历史上姓“敬”的人家遭遇的改姓风波最为曲折,后晋灭亡后,为避石敬瑭的名讳改成“苟”姓的大多改回 “敬” 姓,可是到了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赵敬的名讳,不得不又“苟”姓。

 

*声明:本文系本报专稿,请勿摘转。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蒋泰山/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