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火爆的知识付费引发思考 好几万买的课只能给你增加谈资

2017-12-19 10:04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2月19日讯,“来,抄个近道,离钱更近。”“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直奔大师,不必从基础开始。”......时间短,获知快。在这个崇拜知识又急于求成的时代,打着如此招牌吸金又吸睛的知识付费模式迅速升温,并在近两年内赚取了可观的利润。

视觉中国供图

最近,某知名女作家开设付费音频课程,高调宣称付费者“3年不涨薪50%就退款”,再次引起舆论对知识付费模式的热议。把高深的,甚至是殿堂级的知识掰开揉碎,在每天用餐时刻伴着美食一起送到你的嘴边,你愿意花钱去接受吗?知识的获取真的如此简单了吗?这种号称简单高效的知识付费学习,究竟是学员获知的捷径,还是商人盈利的捷径?抑或是懒惰者满足好奇心与逃避思考的借口?

火爆 3天课时费超医院一年工资

“双11(活动)的头三天,当时我的收入已经超过我一年在医院里的收入了。”

营养师顾中一这样描述自己在微博平台因开通知识付费销售模式而获得的收入。他在北京三甲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工作了8年,而后决定辞去这份在大众眼里如同“香饽饽”般的工作,专注于以付费问答形式向网友传播健康知识。他把这个决定解释为:“我也可以选择直接为私人或者企业服务,但我还是更想通过自己的专业帮助更多的人,我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大量的付费订阅将成本稀释下来,从而让利给信任我的读者们。”记者注意到,目前,他的微博粉丝为258万,会员服务标价为半年88元。

这个近百元的标价在业内已经算较低的档位了。记者打开逻辑思维团队出品的得到APP,知识课程的标价随处可见:一名青年学者的50讲中国史纲课程售价99元;一名北大副教授的一年金融学课程售价199元;一名财新传媒主编出品的9个月耶鲁学习笔记课程也售价199元。

除了给个人创收以外,知识付费模式能为平台变现多少呢?微博在近日举办的2017年V影响力峰会上宣布,今年自媒体通过微博赋能而获得的收入超过207亿元,其中内容付费收入13.3亿元,较去年增长183%。平台还预计,到2018年,自媒体总收入将超过300亿元,其中单内容付费收入就将超过30亿元。

庞大的用户是知识付费模式得以生存的基础。记者从知乎获悉,从去年5月16日至今年 12月,实时问答互动产品“知乎Live”共举办场次超7000 场,总参与人数超 400万,复购率达到 42%。记者还注意到,微博平台上,一位知名科学领域博主单月“V+会员”流水达100万,月新增会员超过3000人。

反差 听课最大收获是“谈资”

包先生就是这庞大用户中的一员,而且是有两年体验的“资深粉儿”。

作为包先生的朋友,记者能明显感觉到知识付费作用在他身上的变化:包先生的生活好像被照进了一道希望之光,在这束光之下,他从一个只爱笑不爱说的人变得爱激动、善言辞。一切跟发明创造沾边的新闻都让他备受鼓舞;即使大家在讨论芝麻般琐碎的话题,他也要从中拎出一个道理,并对应到“逻辑思维”推荐的课堂知识中去,条条是道地品评一番。

一次,有个哥们儿失恋了,大家都在安慰他“别难过,还会遇见更好的女孩儿”时,包先生这样劝道:“你对上一任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钱都属于沉没成本。人不要总盯着这些不可收回的支出,而要多看看可变成本。”

一名女士在聚餐时说到某化妆品在双11促销期间很划算,买就送另一套补水护肤新款。包先生又迅速点评到:“这就像有的地毯上万元还能卖得出去。商家会先把地毯送到用户手里免费试用两个月,如果用户觉得好就买,觉得不好就退。可两个月后,用户已经依赖上这款产品,而且会考虑退地毯的置换成本。送整套化妆品,道理差不多。”

兴奋了近两年的时间,最近的包先生看上去不那么积极向上了,他夸夸其谈的点评模式开始用在自己身上:“我花了快一万元学习这些付费课程,工作也没升职,理财也没赚大,每天还是忙得云里雾里,好多订阅的专栏越来越没时间听了。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这钱我好像花得不值。”

记者问包先生:“这近一万的学费给你带来的最大收获到底是什么呢?”包先生想了一会儿说:“谈资吧。”

同是知识付费用户的张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不同意这个观点:“谈资不能概括我的收获。比如我是一到公司开会就会窝在最后一排的人,可上次自由发言时我突然有股冲动,于是演讲了半个小时,用了一些从得到APP课程里学的经济学和心理学知识,公司同事们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至少说明,同事们认同我看问题的角度,你能说认知的升级不重要吗?”

张先生告诉记者,知识付费课程覆盖各个领域,收获如何要看你选择听什么。“想防止手里的现金变废纸就听听理财,想在工作中施展一门外语技能就上外语课,这些还是有用的。另外,课程是同样的,学生的吸收度却是有区别的。”

分析 知识必须经过个人的消化

什么才是真正的、能为个人带来显著价值的知识?北京晚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家德。他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片段的信息,而是经过自己个人的消化,联系到庞大的神经系统之后才能够产生的。“我看到过一个很讽刺的话,却又是这么的真实,你看古代谁是因为从小有书童念书给他听,他就成为大知识家了?”

罗家德以社区这门学问举例:“片段性质的、15分钟的一段知识,可能会让你知道原来社区还有社区营造这回事;可刚好相反,我的学生学社区营造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你扎到社区中三年,冬天还只有公共厕所,很苦。可讲15分钟你真的懂了吗?不扎下去,你就不会知道真正的社区。这是个典型的例子。”

不过,罗家德也提到,如今片段性质的课程已成为一种趋势。“当然,现在许多硕士班、博士班、培训班,还有网课,纷纷希望变成15分钟的课程,放在知乎上与大家分享。很简单,以后的知识消化一定是这样的,你可以在迅速看完这么多知识片段之后,渐渐感觉到哪个对你有用。15分钟的片段让你先去了解个大概,然后一堂网课,甚至一个网课培训班,总共32小时的网课,你脑中终于有一个体系。”

罗家德最后向本报记者强调到:“如果学者想把这个体系真正变成可以运用的知识,不好意思,欢迎来读博,至少读一个硕。15分钟很有用,因为它可以让你看遍世界,但你从看15分钟上了网课,到买相关的书籍好好读,然后形成内化而深刻的知识,再把这种知识变成真正的专业,而后用两年的甚至四年的时间去培训和实践,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殷呈悦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