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8个年轻海归赢得老胡同居民心 97岁老爷爷嚷着要参加活动

2017-12-20 11:05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社区活动站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平时唱歌跳舞的地方,自己压根儿没去过。但在朝阳门,却有一处与众不同的社区活动中心,这是一个由80后、90后海归们在四合院里打造的“社区文化生活馆”。

在这里,给孩子们讲绘本的是法国的艺术家;说书的是“澄书馆”的年轻人,场场爆满;听到非洲鼓一敲响,大爷大妈都跑来争着学;一身旗袍的阿姨和身着复古西装的年轻人打着油纸伞在院中的民国派对上翩翩起舞……

生活馆开张才一年多,已有4万余人次来这里“折腾”,年纪最小的还不到1岁,最大的都97了,而且六成以上都是年轻人。

这个独特的“社区文化生活馆”就坐落于朝阳门内务部街27号,一个700平方米的老四合院内。

缘起:老四合院想玩新鲜的 居民喜欢就行

现在,27号院的临时主人叫牛瑞雪,典型的80后女生,中戏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学习戏剧教育、创意产业和文化交流。做过央视《非常6+1》的撰稿人,还是北京one艺术周的发起人。

2015年,牛瑞雪在艺术周上做了一次演讲,主要讲的是创建新型社区文化、复兴邻里关系等热门话题。演讲结束后,朝阳门街道的几个人兴冲冲地朝着小牛走了过来。“他们看着我激动得不行,什么情况?”牛瑞雪有点儿发蒙。

原来,朝阳门街道在内务部街27号腾出了一个700平方米的老四合院,打算拿这里当“试验田”,打造一处前所未有的新型社区文化中心。

“我们这次想做的绝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社区文化站,想弄点儿新鲜的试试。”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一位负责人坦言,“文化艺术这些我不懂,但是我就认准一件事,只要居民喜欢就行”。

朝阳门街道的提议引起了牛瑞雪的兴趣。不如拿这个小院子来试一试,尝试着做个新型的“社区文化生活馆”吧!

几个月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给牛瑞雪打来了电话,“都收拾好了,过来看看院子吧”。

牛瑞雪带着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进门,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700平方米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被修旧如旧,辟出了不同的活动空间,院子中间花池子围着一棵200多岁的老槐树,枝叶繁茂,为整个小院撑开了巨大的保护伞。“这院子太棒了!”牛瑞雪一咬牙:这个事我们接了。

不解:花儿一点都不香 这院我们不敢进

牛瑞雪团队一共8个小伙伴,60%是海归,几乎全都有硕士学位。年纪最小的是90后,最大的牛瑞雪1982年出生。都说万事开头难,让这群80后、90后去组织社区活动更是难上加难。

2016年9月10日,位于内务部街27号院的“社区文化生活馆”开张了。但对于已经习惯了街道干部来组织文化活动的居民们来说,对这群年轻艺术家们组织的活动一点儿都不买账。

牛瑞雪和小伙伴们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文化创意活动。看着前卫的宣传海报,大爷大叔们一头雾水地摇摇头:“太高大上了”。小院墙上特意用时下最流行的多肉植物布置出的景观装饰,阿姨们凑近闻了闻,撂下一句:“一点儿都不香”,扭头走了。更多的居民在院门口探头探脑,压根儿不敢进。

不光是活动没人来,胡同居民对这个“入侵者”还充满戒备。小院一开空调,居民就窜进门吵架:“空调声太大了,怎么那么吵”。小院里办居民音乐会,投诉电话一个接一个打进来,“你们要是再吵,我就把我们家老太太用担架抬来,看她发不发心脏病”。

“刚开始真是特别难,我们做艺术的一批人,哪儿懂社区工作啊。”一群空有热情的年轻人面对冷冷清清的小院和无人问津的活动,别提多沮丧了。“这就如同是演一台戏,大幕拉开,无人捧场。”牛瑞雪开始反思起来。

转变:97岁老爷爷嚷嚷 带我去参加活动

到底该怎么办呢?牛瑞雪和小伙伴们讨论对策,现在关键是不接地气。于是,所有人沉下心来,开始到各个社区和居委会取经。“搞艺术不能曲高和寡,我们要开门服务,要让居民都满意,所有人都得转变观念。”

牛瑞雪决定,每天有一个人守在院门口的前台,只要看见有居民探头往里张望,立刻一把拽住拉家常:“进来转一圈儿啊,有什么想法、意见您提。”

3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音乐家在老槐树下弹吉他,开始有居民循声凑过去,悄悄坐在树底下静静听,一坐一下午。小院里办音乐会,胡同大爷往小院门口的台阶上一蹲,掏出烟来开始抽。“是不是声太大吵着您了?”牛瑞雪凑过去忐忑地问。“没有没有,我觉得挺好。待这儿听歌,不错。”

一次,院子里组织非洲鼓演奏。没一会儿,家住本司胡同的一位居民打来电话投诉,怎么这么吵啊。牛瑞雪在电话里客客气气地和居民聊了一会儿。

“要不我过去看看。”居民说。

“来啊,欢迎。”

不一会儿,居民带着老婆孩子进院了,听到开心处,叮嘱牛瑞雪:“以后有这个提前告诉我,我就不在家待着了,来这儿听。”

今年春节前,居民们开始往小院送礼了,有自己画的五彩吉祥鸡,有亲手做的巧克力,还有老家寄来的花生糖。有一天,就连之前来砸门的居民,在胡同里碰到牛瑞雪也打起了招呼:“你怎么下班那么晚,回家路上小心点儿”。

渐渐的,胡同居民把27号院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甚至开始提要求了。

今年夏天,胡同里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找上门来,向牛瑞雪提出,特别希望能出去溜达溜达、看看世界,可岁数大了,腿脚也不好,你给我们想想办法啊?“没关系,您腿脚不好走不出去,我们可以把外面的世界引到院子里来。”牛瑞雪立刻拉着团队的小伙伴们筹备起来。贵州主题日:贵州的手艺人带着自己的手工艺品现场展卖,唱着贵州的民歌,还带来了贵州的美食。非洲主题日:院中敲响了非洲鼓,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往院里跑,“这鼓挺有意思啊,我要学”。日本夏日祭:牛瑞雪将院子布置得就像京都,带着大家捞金鱼、画扇子、做日式点心和果子。中秋节:院子里演皮影。秋天,办起了民国派对,胡同里的阿姨们打着油纸伞、穿着旗袍就赶来了。

如今,小院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胡同里97岁的爷爷,但凡听见院里响起音乐声,立刻就在屋里挥着拐棍嚷嚷开了,“带我去参加活动。”

“怎么没有创意呢,你们组织活动要有创新。”活动稍微有一点儿注水,居民们立刻就抗议了:听了这话,牛瑞雪和小伙伴们都乐了。慢慢的,居民们的文化修养也提高了。

成效:一年吸引4万余人次 搅活了老胡同

走进小院,记者发现,和传统的社区文化站不同,这个700平方米的四合院被划分成了10个独立空间,每个空间都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练空间”每周请健身教练来给居民上一堂免费的健身课。“创空间”里可以制作毛线手工,练习毛笔字。“味空间”原本是个厨房,被拿来组织和美食有关的活动。今年端午节,牛瑞雪和小伙伴们特意从贵州采购了五彩米,教大家包五彩粽。形形色色的粽子一下子引起了居民的兴趣。胡同中的年轻人跑过来跟着学,一玩就是大半天。

绘本节那天,法国艺术家们来了,用中文给胡同孩子们读绘本;社区话剧队的老人们来了,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故事;舞蹈学院的老师也来了,给孩子们跳法国的传统舞。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一年多时间来,足足办了400多场,前来参加活动的超过了4.1万人次。“可以这么说,从0岁到99岁,总有一处空间适合您。”牛瑞雪不无得意地说。

“以前社区活动单一,年轻人根本就不参加。27号院这么一‘折腾’,一下子搅活了沉静的老胡同。”朝阳门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说,民意测试后发现,居民对这个新型“社区文化生活馆”的满意度特别高。下一步,小院将组织一系列活动,将公共意识培养等内容都纳入其中。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楠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