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2017你的读书计划完成了吗? 主持人敬一丹看了这些书

2017-12-28 09:24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12月28日讯,时钟滴滴答答,转眼就到了2017年的尾巴。在这即将“翻篇儿”的时刻,你是否还记得,今年翻了几本书?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2017年就要过去,今年都有哪些好看的书,你的读书计划完成了吗?本报采访了几位不同行业的人,来听听他们的阅读故事。

敬一丹:要吃“正餐”,也要吃点儿“话梅”“爆米花”

主持人敬一丹退休已经两年多。退休后,她的生活更多与书相关,写书、读书、与读者交流、推广阅读活动。这两年,她写了《我遇到你》和《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两本书,她说自己很享受与读者交流的感觉。

谈及今年印象最深的书,敬一丹推荐了杨澜写作的《人工智能真的来了》。“本来我们曾是同事、是朋友,以往看她的书会有一种熟悉感,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新鲜感。”据了解,近年来,杨澜带领团队采访了80多位顶尖行业专家,制作出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同时,于今年出版了这本具有前沿色彩的书。对于阅读该书的感受,敬一丹坦言,“我在书中读到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也读出一个媒体人的敏感。”这本书的文字是基于近150个小时的采访素材,很有可读性和未来感。“读这本书时会联想到自己,我如果继续以文科生为借口安于当‘科盲’,怎么面对明天?”敬一丹说。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和信息接收渠道的扩宽,碎片化阅读颇为流行,还曾引发“碎片化阅读算不算真阅读”的争论。对此,敬一丹的态度是,不必把碎片化阅读与深度经典阅读对立起来。“大块时间读经典,碎片时间读点新鲜轻松有趣的东西,不也挺好吗?阅读要吃有营养的正餐,但有时吃点儿‘话梅’、‘爆米花’,也挺享受。快乐食品嘛!”不仅如此,敬一丹认为碎片阅读的快捷生动多元等特点,也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有时候,碎片的阅读还有导读作用,引着我们去深度阅读。这似乎有点像泛读与精读的关系。”

张颐武:

年轻人别怕读很难的书,要做一些思想体操

“我没有特别严格的读书计划,但看今年自己读书买书的记录,不止两位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说。然而,对于这样的记录,他并不觉得骄傲。“我们读书多,不足为外人道。虽然有爱好,却也受到职业影响。别人是抽业余时间读书,这才可贵。”

由于职业的缘故,张颐武平时会花大量时间阅读和写作。平时阅读,他不只是看书,网络文章、杂志、随笔杂记等都会看。张颐武认为,今年市场上出版的好书非常多,不论是翻译的还是本土创作的都很活跃。

“比如,大家熟悉的《未来简史》,展望未来,提出了诸如人工智能等很多新问题。还有《极简人类史》也不错;随笔书《绮情楼杂记》很有意思,最近我正在阅读;大卫.。哈维的《世界的逻辑》,这本理论书写得有意思,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城市文化研究很重要的著作;《齐泽克的笑话》,也很有意义;还有《大屠杀:巴黎公社的生与死》,讲的是巴黎公社的故事。”至于小说领域,“葛亮的《北鸢》虽是2016年出版,但今年好评如潮;张翎的《劳燕》值得一读;严歌苓的小说《芳华》角度也很不错……”

“阅读有一个比较巧的办法,是凭着兴趣爱好去读。但另一面,年轻人别怕读很难的书,要做一些思想体操。理论,哲学都要读读,将来很受用。”张颐武给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读“两头”。一头是,要读久经考验的经典,因为历史和时间帮你选过了;另一头,也要读信得过的新书,“要了解时代的前沿,看看同时代的人在关注什么、想什么,会激发你很多不同的想法。”

梁小民:

读无用之书,最终未必无用

2017年,经济学家梁小民出版了一本关于读书的书--《无用才读书》,书名正是这位每年阅卷超300本的“书痴”的阅读态度,“读书应该是享受,不要太功利。”

今年,梁小民读书已超二百本,但与往年三百册比起来,今年读的书还是少了些:“下半年我在翻译熊彼得的《经济周期》,看书的速度也就慢了。”

梁小民笑言,自己读书虽多,但不能称为榜样。因为读书也是“熟练工种”,读了一辈子书的他,自然有些优势。如今已退休的他,不上网不用微信,“做饭洗衣服也用不到我”,读书成了梁小民最大的爱好。

《黑旗》、《改革的逻辑》、《胆小别看画》……既有国际形势,又有艺术熏陶,梁小民涉猎可谓广泛。在他看来,读书最忌功利,要看自己喜欢的,而非有用的书:“读书就是生活本身,太实用就没意思了。”比如《胆小别看画》,从“恐怖”为切入点,内容却是16世纪至20世纪西方名画,内容读起来有趣,还能了解艺术史,这样的组合梁小民倍加推崇。

当然,读无用之书,最终未必无用。毕竟开卷有益,每本书读完,都能提高人的知识与修为。今年初,梁小民去奥斯陆旅游,在市政厅见到一幅爱德华·蒙克的画作。同行的众人,却多不识这位现代主义画家:“如果你此前通过读书有过了解,旅游的收获就会比其他人多。读书就是这样,最终会在不经意的地方给你帮助。”

吴皓宇:

跟读书大神没法比,但自己已很满意了

《尘土》、《失落年代》、《恶童日记》……翻开上班族吴皓宇的读书记录,从今年3月起他看过的27本书清晰罗列。而这些书,竟都是他在地铁上读完的。

“其实我上学时挺爱看书的,工作之后每天很累,再加上我总觉得看书就要有收获,不喜欢看不过脑子的轻松读物,渐渐也就懈怠了。”今年春节后,吴皓宇换了份离家远的工作,每天单程地铁就要一个多小时。“刷手机越刷越困,流量也不够,就想还是利用这个机会看看书吧!”

自从开始在地铁上看书,吴皓宇明显感到阅读进度加快。“每天两小时基本能保证,除非工作特别忙需要微信群处理事情。这样平均两周看一本吧,有的一周就能看完。”他笑言跟读书大神肯定没法比,但自己已经很满意了。“因为我回家还是不看书的,一进到舒适的环境就觉得累了,只想瘫在沙发看看电影,地铁上反而能集中精力。”

吴皓宇倾向阅读非虚构文学类的书籍,对绘画和博物馆方面也较感兴趣。“我会听朋友推荐,还有看与喜欢的书相似风格的内容,也会按欣赏的作者买书。”他举例,看了《打工女孩》,封底还推荐了《寻路中国》、《江城》等,就会找来看。考虑到便携经济,他都优先搜索电子书,没有再买纸质版。“买实体书也是趁各大网站搞活动,双十一我买了18本书,花了300多块钱,觉得特别划算。”

回顾读过的书籍,吴皓宇坦言,对读书多少怀有功利之心的他感觉还算充实。甚至,往返漫长的车程也因读书显得更有意义。“不然也就刷刷手机,好像看了很多信息,其实什么也没记住。”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松林 吴楠 魏婧 宋溪 插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