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说史:冬至源自古人观察天象

2018-01-03 18:26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古人认为,成事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条件,而置于首位的“天时”,指的就是时间。古人最早的时间观念,恰恰与日、月两大自然标识有关。冬至就是先民观察天时的最早发现之一。

作者:赵柒斤


《汉书》有关于冬至的记载

没有观测卫星、高倍望远镜、云计算工具等精密仪器,古人是怎样通过日、月观察时间及气候变化?《尚书·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意思说,尧帝命令羲氏与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敬慎地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而《周礼·地官·大司徒》说得更详细:“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这说明,西周已将一年分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个节点,此后据此推算其它节气点,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对应24节气。西汉刘安《淮南子》“时则训”篇便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

“冬至”,顾名思义,即意味着冬天真正来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进九”的民谚更形象地说明冬至以后的天气变化情况。到了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汉书》有“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的记载。而汉至魏晋,平民百姓则用“绣日长一线”方式庆贺“冬至阳气起”。明张岱《夜航船》卷一“冬”篇谓:“魏晋宫中女工刺绣,以线揆日长短,冬至后比常添一线之功。故曰日长一线。”

唐宋冬至的地位很高,内外官吏放七天长假,跟现在春节假期一样长(而唐宋寒食和清明假期仅两天)。文人墨客纷纷写诗作词称颂阳气回升,诗圣杜甫赞:“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宋朱淑真咏:“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普通百姓除了穿新衣、享美食、祭祀先人,参与政府专为冬至放开的民间赌博等外,还传唱《数九歌》:“一九二九,招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眼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为此,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还作一首《冬至日作》:“似闻钱重薪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明清时期的冬至,京津地区的民间又流行贴绘“九九消寒图”。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城东内外”条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清富察敦崇所著的史料笔记《燕京岁时记》还介绍了“消寒图”的具体涂法:“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颇似现今人们翻历书。

从流传至今的冬至习俗看,古人的时间制度和观念,代表着一种文化归属。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变化的关键点,这天阴气虽处于最高值,却也是阳气开始生发之始。于是,老百姓在冬至这个节气点,通过绣、绘、数“消寒图”等方式,在最寒冷的环境中营造新期待的心境,进而带来一种共同的感受,凝聚了大家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最早开发“冬至”节气,其实蕴含着一种生命哲学。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