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成长文化站

二战题材书籍推荐:“十月革命”攻占冬宫只死了六个人

2018-01-08 08:57 编辑:admin 来源:三国月旦评

三国英豪,特多书痴,虽处乱世,读书风气蔚然。曹操青年时筑精舍于谯县,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以明心志。杜预一生好读《左传》,人送外号“左传癖”。吕蒙拔擢于行伍之间,孙权劝学,亲自寄信列出书单,吕蒙勤习,遂成一代儒将。“三国月旦评”也应当是一个阅读的平台。每周末,月旦君会在这里推荐一本历史、文化、思想类的好书,并附上我的一点读书心得。同时,也期待诸位能够一起参与,分享阅读体验。

《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
德国 罗伯特·格瓦特 著,朱任东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对于这场远离我们的战争,我们已经知之甚少,尤其是对于战后中东欧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变,更是不甚了然。这本《战败者》就是一本极好的补课读物,它不仅可以带我们进入这片未知的领域,而且提供了许多颠覆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既有认知的叙述和观点。

一战结束,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奥匈、沙俄、奥斯曼四个大帝国解体了,欧洲大陆一片疮痍,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仍在持续,红色政权和工人革命的浪潮又席卷而来。对于欧洲人来说,战争虽然结束了,但苦难仍未远去,杀戮、复仇、冲突、内战在欧洲各地爆发,新的世界秩序远未到来,而就在这一片混乱之中,二战的引线已经埋下。

高晓松此前在他的节目《晓松奇谈》中谈过一个系列“胜利阴影下”,讲的就是在大战胜利之后,无论是胜利方还是失败方,战争留下的伤痛和后遗症依旧持续发作,甚至更为猛烈、残酷与血腥。当时他讲述侧重在各国对待战俘的事情上,那真是人性黑暗面的大爆发。

《战败者》和高晓松的视角相似,以往讲到一战结束,大家的视角都在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等政治博弈上,完全没有意识到在中东欧的众多国家中,暴力与血腥甚至超过了一战的正面战场。这本书开篇即讲述了国内较少提到的一段历史:1922年9月凯末尔率领的土耳其军队攻入爱琴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士麦那(今土耳其伊兹密尔),对这座城内的基督徒以血腥地屠杀,以报复此前希腊人对土耳其的入侵。此时距离一战结束已经四年了,但像这样的屠城依然在持续。

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一战之后俄国发生的一系列巨变:沙皇退位、十月革命、布列斯特和约、拉脱维亚战争、高加索战争等。书中提到,我们熟悉的“十月革命”攻占冬宫,整个过程只造成六人死亡,与其他革命相比,布尔什维克的首次掌权并不血腥。但是在随后俄国内部红军与白军的战争中,整个国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超过300万人在内战中上升,仅1921-1922年的大饥荒就造成了200万人饿死,1921年的俄国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月旦君注意到书中提到的几处关于中国的叙述。比如称雄一时的白军将领恩琴·斯滕伯格麾下有一支非俄罗斯族裔的骑兵师,其中包括鞑靼人、蒙古人、中国人和日本人,他还曾一度进入蒙古,占据了当时还是中国城市的库伦(今乌兰巴托)并大肆屠戮。

再比如内战之后俄国饿殍遍地,出现了数以百万的俄国难民向周边国家流离,其中大量俄国东部居民进入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并将此作为主要聚居地,他们还建起了剧院和一所音乐学校,未来成为好莱坞“光头影帝”的尤尔·伯连纳就是在哈尔滨诞生的。

最搞笑的是当时欧美的许多报刊和出版物都在渲染布尔什维克掌权后俄国的红色恐怖,英国的一家出版物甚至说,布尔什维克从中国招募了掌握东方古老酷刑技艺的刽子手来砍反革命犯人的头颅。

别看这本书厚,其实有三分之一的页数是引用的注释,可见作者撰写态度之严谨。

 

来源:微信公众号 三国月旦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