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抱团养老”可靠性有几何? 200多平别墅住13位老人引思考

2018-01-08 10:05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1月8日讯,日前,来自浙江杭州的一个“抱团养老”样本引发了全国的关注。在一座200多平米的三层农家小别墅里,13位老人共同住了5个月,相处得很融洽。这个样本引来许多老人纷纷效仿,使“抱团养老”一下子成了热门词汇。这种形式究竟能走多远?

这些老人踊跃“抱团”

73岁的王阿姨和老伴住在杭州瓶窑,有鱼塘、有菜地、有果树、有鸡鸭。但是因为子女们工作比较忙,平时感觉有点冷清,想找几对老人“抱团养老”。去年5月,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当地媒体,报名的老人非常踊跃。

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两口“面试”了40多名老人,并从中挑选了几对老人。7月3日,三对夫妇入住老两口的农家小别墅里,“抱团养老”的生活正式开始。之后,又有3户老人陆续搬了进来。

这些老人的情况和王阿姨老两口类似,都是子女比较忙或者不在身边,希望老年生活能够丰富一些。“抱团”人多热闹,比较受老人欢迎。他们“约法三章”,对房屋租金、伙食费、卫生绿化等都作了规定,每个房间租金在1200元到1500元不等,这些钱由王阿姨支付厨师、花木修剪、保洁等费用。

目前,这座三层的农家小别墅住着13位老人,大家已共同生活5个月,日子过得非常融洽。有媒体评论称,这可能是中国首个“抱团养老”的成功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样在杭州,71岁的老范也萌生了“抱团养老”的想法。几年前,他在曾经插队过的临安农村买了下了一座闲置的乡村小学。他把校舍改成了十几个房间,有1200平米的活动场所,而且还开辟了菜园。改造后的校舍有棋牌室、餐厅、储藏间,除了老两口自住的房间外,还有四间配有卫生间的客房。老范说,七八年前,他就动员几个朋友一起到乡下居住,但是一直没有人响应。看到王阿姨的成功案例后,他也想找几个志同道合的老人和他一起,“抱团养老”。

“抱团”第一人的尴尬

其实,在王阿姨之前,69岁的独居老人张浩就已经进行了几个月的“抱团养老”尝试。她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就是大家可以在一起相依为命,每当你发病的时候,哪怕是半夜或者凌晨,都有人可以直接在你身边呵护你,可以第一时间关照你,甚至直接送你去医院,这是我认为最好的地方。如果是各住各家,晚上发病都没人知道,这是我最担忧的事情。”

张浩住在杭州余杭区,因为老伴去世,孩子不在身边陪伴,加之身体又不是很好,她的生活倍感孤独。她曾考察过一些养老机构,但因为费用问题而不得不放弃。她想出一个主意:拿出自家的三居室,自己住一个房间,招募两位老人住其它两间,大家一起买菜做饭,根据实际情况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应征者只需付给她相应的房租,饭费以及水电煤气费用等则都是均摊。

对于应征者的条件,张阿姨有自己选择标准,“要有点品位的”。张阿姨曾是某医院的高级护士,懂得护理,对于心理方面的护理,她认为自己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她的“抱团养老”实践却并不顺利。

第一个前来应征的老人是位老爷子,因为有“三高”、白内障和其他老年病,“面试”没有过关。后来,她在几十位应征者中选择了66岁的赵女士和71岁的孙女士。但一个月的磨合期仅仅过了一半,两位老人就由于一些矛盾相继搬离了张阿姨的家。

接下来,张阿姨前前后后约见了十几位老人,也有几位老人曾先后入住她家。但是他们都没有通过磨合期,最长的住过20天,最短只住了5天。其中一位老人和张阿姨是同乡,又是医生,两人有许多共同语言。但是,两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最终还是“和平分手”。张阿姨表示,虽然是“抱团养老”,但她不希望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

挑来挑去,张阿姨觉得年龄相仿、和自己曾住过一段时间的孙阿姨是“抱团养老”的合适对象。后来,两人又共同住了一段时间,张阿姨还购买了应急按铃、卫生间扶手,使家中更加“适老化”,但因为各种原因,两位老人还是没能继续在一起“抱团”。

“抱团养老”可靠性能有几何?

有意思的是,王阿姨在尝试“抱团养老”之前,曾经专程来到张阿姨家“取经”。几个月过去,王阿姨成功“抱团”,张阿姨却还在继续摸索。

“房子大、空间大,这是优势。”谈到王阿姨成功的原因,张阿姨如是说。她表示,“抱团养老”中的矛盾都是因为生活上的一些琐事,王阿姨请了厨师、保洁,老人不用去管这些琐事,所以就避免了许多矛盾。

经历了许多并不成功的磨合,张阿姨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她说,“抱团”并不是非要住在一起,大家有困难的时候能够相互照应就可以了,这样也能够减少因为住在一起产生的矛盾。“最好是修一排房子,大家离的很近,又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王阿姨的房子空间更大,显然比张阿姨的三居室更具优势。

事实上,关于“抱团养老”,老人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老人明确表示,不会选择到个人家里去“抱团养老”。因为“团”就意味着要有一定规模,在某个老人家中“抱团养老”,入住人数就不会太多,得不到与人交流的快乐。并且,既然是为了养老,住所就应该具备养老的基本条件和设施,比如安保、医疗服务等。但在一般的人家中,这个条件显然达不到。

除了硬件,在管理上,因为老人的生活习惯、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也可能会给“抱团养老”制造一些麻烦。虽然张阿姨王阿姨她们都有自制的“抱团养老”协议,但仅仅针是对集体居住的一种约束条款。虽然大家都是冲着养老而来,但是在协议中,本质上还是租客与房东的关系。一旦发生了纠纷或者突发的健康状况,仅凭这份自制协议未必能够应付。

有观点认为,政府应该对“抱团养老”予以支持和引导,制订规范的“抱团养老”协议模本,建立纠纷协调解决机制。这样才能让“抱团养老”走得更远。

对待“抱团养老”先别急着捧

相比老人的踊跃“抱团”,养老行业的从业者却普遍持一种审慎态度。

业内人士认为,“抱团养老”只是看上去很美,其实有很多问题都需要商榷。比如居住环境是否适合老人生活,附近的医疗配套是否能满足老人需求。业内人士认为,“抱团养老”只适合六七十岁、身体健康且喜欢群居生活的老人。从长远来看,“抱团”受老人身体状况的限制较大,所以并不是一个长期的养老模式。

颐佳养老创始人马欣丽说,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抱团养老”的概念了。老人之所以对“抱团养老”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费用低,而且大家都“志同道合”。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彼此又没有血缘关系,说聚也就聚了,说散也就散了。而且如果遇到一些真正的挑战和纠纷,谁来主持,以谁的意见为主,这是一个很难协调的事。”

她也认为,“抱团养老”的老人,大多数都是身体状况还行,不需要别人太多的照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有人生病住院,其他老人的照顾可能未必那么及时。万一耽搁了,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就成了问题。她介绍,他们在组织老人活动时都非常谨慎,担心出现意外,专业的养老从业人员况且如此,没有相关资质、又缺乏医疗服务的“抱团养老”更难言乐观。

有媒体称,“抱团养老”有望成为现有养老体系的一个补充。对于这种说法,马欣丽认为,不可否认这算是一种“补充”,但它所占的比重肯定不会很大。“想上去很美,但是做起来就是‘现实很骨感’。”她认为,“抱团养老”属于一种个性化的需求,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是为了普惠更多的老人,而不是针对一些个性化需求做出决策。

马欣丽也给有意尝试“抱团养老”的老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身体状况一定要相对比较稳定,自理能力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基础。第二,“丑话说在前面”,约定讲得越细,未来遇到的挑战和纠纷就会越少。第三,如果支出不是太高的情况下,可以把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服务外包出去,大家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一些共同爱好上面,变养老为“享老”。

她认为,无论是“热捧”还是“泼冷水”,对一种新的养老形式都不能过早地轻易地下结论。“对每一种方式我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思考,能够考虑得更全面一些,这样的话才能让这个尝试不至于夭折,或者是出现一些大的风险。我觉得这才是比较合适的一种态度。”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琪鹏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