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雄安新区的村庄来了“候鸟老师” 为乡村学校带去艺术的光辉

2018-01-08 14:01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1月8日讯,河北安新县端村,在白洋淀北岸,是安新县12个乡镇之一。今年11月底,腾讯集团在这里启动“艺术行动”,腾讯基金会将捐赠2000万元善款用于青少年艺术启发和教育项目,无偿为线上线下的艺术教育新模式提供助力,雄安端村学校成为首个试点。为什么选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学校?这与端村学校的“艺术底子”息息相关。2013年,北京的一家基金会联合了一批艺术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志愿者,在这里建立首个艺术教育实验学校,推广乡村艺术教育。

音乐唤醒冬天的村庄

冬月里白洋淀的早晨是静谧的,田地开阔空旷,一行行收割后的根茬挂着薄霜,白茫茫一片。上午十点,围堤北岸端村的小道上,渐渐多了笑声,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们三五成群雀跃跑来,涌向端村学校。车也多了起来,一辆辆北京的、保定当地牌照的轿车驶向这里。

过了一会儿,校园里没了嬉闹,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电子琴、小提琴、长号、笛子、萨克斯等各种乐器的演奏声陆续响起。

1月6日上午,像四年来的每个周末一样,乐声如约而至,淙淙流水般流淌过校园,流淌过田野,唤醒了寂静的村庄。

村民们在茶余饭后谈论的,除了庄稼收成、打工的收入,还有谁家的娃娃学什么乐器、什么舞蹈,学得咋样。那些原先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表演,如今不再遥不可及。

“以前镇上的几个村子,像东堤、西堤、大河南村都有小学,房子很旧,老师就在那儿教弹琴跳舞,条件特别简陋。”当地村民说起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在田埂上踮起脚尖跳起芭蕾舞,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2013年春天开始,北京的荷风艺术基金会组织了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北京高校的师生和保定当地的志愿者,来到端村免费为孩子们上芭蕾舞、管弦乐、打击乐、合唱、美术、儿童剧等艺术课。当年9月,政府和民间捐资人共同投资的端村学校建成,合并了三所小学的学生,艺术课门类越来越多,志愿者老师越来越多,“每个周六、周日,老师们像候鸟一样来了,孩子们一大早就在盼着。”

候鸟老师不变的约定

6日上午,端村学校的教学楼、科技楼、操场旁的练功房,课程排得满满。

教中提琴的韩子鸣是中央音乐学院大二学生。这个随和爱笑的年轻女孩,走上讲台自带气场,语速不急不缓,看起来有点儿严肃。班上5个学生,其中两个男孩,举止沉稳的“首席”宋程旺和活泼跳脱的冯博文。冯博文确实有点儿皮,哧溜一下从凳子滑到地上,棉袄上一块块泥印也不擦,做个鬼脸兴奋得很。不过,当他托起琴,按弦,运弓,安静而专注,仿佛马上变了个人。韩子鸣看在眼里,嘴角微微扬起笑意。“不严肃不行,有的学生皮着呢。”她说,这节课主要复习,艺术课考试快到了,希望学生们能考得好一点。

因为考试临近,各个班都在抓紧最后一次复习。武宁老师的小提琴班,学生分成两组,两个学琴比较久的男生正在练习二重奏。武宁是这里“资历”最老的志愿者之一,四年里每个周六都在北京和端村之间奔波--6点多起床,从团结湖乘地铁赶往复兴门,7点40分和北京的志愿者一起乘车出发,北京距离安新县端村100多公里两小时车程,十点赶到学校,第一节课10点半到12点,下午第二节1点到两点半,然后往北京赶,顺利的话6点多到家--来回一次就是12小时。每年寒暑假,学校都有集训,她一次没落。

端村学校的志愿者老师大多是年轻面孔,也有例外,比如62岁的尹大群。2013年学校成立之初,他在保定一家群艺馆工作,每个周末来这里教孩子们长笛、单簧管、双簧管,2017年8月退休之后干脆搬到学校来住,从候鸟老师变成了住校老师。除了周末教课,他平日里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练习,还有就是备课、改改乐谱,“书本上的曲子,有的地方难度大,不太适合刚刚入门的孩子,要做一些调整。还有合奏部分,有的学生学得晚,还没学会呢,这种情况就得想个法子顺下去。我喜欢琢磨这些,也闲不住。”他说,现在每个月回一次保定,家里人也理解,退休了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己喜欢的事挺好,“跟孩子们在一起,高兴”。

被艺术改变的人们

“艺术有力量”,这句话印在艺术课听课证上。

四年前,艺术班刚刚开始招生时,老师跟学生和家长说得最多的就是“艺术的力量”,为什么要开艺术课。家长们疑惑,学艺术到底有啥用?“女孩子学跳舞,可以培养气质,仪态好,更漂亮,好嫁人。”北京舞蹈学院的关於老师急智之下给出特别接地气的回答。

如今,盘着高发髻、身姿挺拔地走在乡间小道上的女孩成了端村的一道风景线。很多家长告诉关老师,女儿变得爱美了、懂礼貌了,而且更加自信了。

端村学校现有600多名学生,100多个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艺术课。放学之后,孩子们呼朋引伴利用课余时间练习。

二年级的王梓朔是国标舞蹈班的学生。前天,妈妈张春艳陪着一起来上课。看着孩子穿着演出服,有模有样地跟舞伴练习,张春艳一脸笑意:“学了跳舞之后,跟以前不一样了。之前上课、做作业总喜欢趴着,现在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腰杆儿直,精神多了。他喜欢来上课,跟小伙伴儿一起跳舞。”张春艳说,只要孩子愿意,就会支持他学下去。

“不影响学习,还能多学点东西,这是好事。”家长们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打击乐乐队有十多个学生,家长自发排了时间表来学校“值班”。

“乐队除了两个女孩子其他都是男生,淘得很。玩起乐器来,不使劲吼还真听不清说什么。来过几次以后,家长的嗓门儿也练出来了。”北京来的张国庆老师提起乐队“家长团”,直呼给力,“自家孩子不听话,特别淘气的,直接拎出去教育。别人家的,批评起来也不留情。家长之间的关系很融洽,自家孩子挨批了,一点儿不介意,都是为了孩子好。”

农村女孩的舞蹈梦

孩子上中学了要不要继续练,是不是努努劲儿报考专业的艺术学校?在大多数家长看来,这些课程对孩子来说,是艺术的熏陶、启蒙,也是一种快乐。至于以后的路怎么走,顺其自然,毕竟有天赋的苗子少之又少,机遇也很重要。

在端村学校的各个艺术课程中,芭蕾舞是“最有名”的一个,孩子们不仅在各地演出,还走进了央视演播室。2017年,舞团的13个女孩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央视2017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五月的鲜花”录播,她们的曲目是《田埂上的芭蕾》。去年夏天,舞团学员刘叶童被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中专部)舞蹈系录取,马悦收到了辽宁芭蕾舞团芭蕾舞学校芭蕾舞表演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到目前为止,端村学校的4名学员走进艺术学校继续深造。与芭蕾的邂逅,改变了她们的人生轨迹。她们成为学弟学妹艳羡的榜样。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田埂上的芭蕾》。我也跳过芭蕾呢,还有恰恰,还有好多舞蹈。”11岁的梁佳妮现在学国标。七岁时,父母送她去安新县城的艺术班学芭蕾。端村到县城六七公里,当时只有一趟过路车,“因为路远,我学了一阵子就不去了”。端村学校开了艺术课,梁佳妮前前后后报了好几个课,“舞蹈都想学学看,舞台剧也很喜欢”。她说,自己最开心的事就是在北京跳舞,那是去年荷风基金会在北京的年会,“要是今年也能去北京跳舞该多好啊!”她仰起头微微踮起脚尖,跟舞伴们拥簇着在地板上旋转,憧憬着未来的舞台。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赵晓路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