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首位在《自然》发文的中国人是谁? 徐寿研制中国第一艘机动轮船

2018-01-12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惟声出于实体者正半相应,故将其全体半之,而其声仍与全体相应也。至于空积所出之声,则正半不应,故将同径之管半之,其声不与全体相应,而成九与四之比例。”

作者 蔡辉


这是1878年《格致汇编》第7卷上发表的《考证律吕说》一文,3年后,该文被译成英文,以《声学在中国》为题,被英国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中译为《自然》)刊载。

该文通过实验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被《Nature》编辑赞为“非常出奇”。

据学者姚远考证,这是当时中国家在《Nature》上发表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也是唯一一篇。作者徐寿是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近代造船业的奠基人、化学元素的中文定名人,他一生翻译大量科技著作,还是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人。

徐寿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却因未考上秀才,长期被边缘化,甚至以匠人身份见用。

科学家曾是“赖学精”

1818年,徐寿生于江苏无锡县桥社岗里村,字生元,号雪村。

有说法称徐寿出身“农民家庭”,实非。据其好友华蘅芳之父华翼纶载:“(徐寿)曾祖讳士才,祖讳审法,父讳文标,世为望族。”

徐审法“长耕读,外兼理商务,勤俭持家,家以日裕”。徐文标“明理学,行坐不苟”,可惜27岁便去世,其时徐寿仅5岁,母宋氏将其抚养成人。

据徐寿后人徐鄂云记,童年徐寿是“赖学精”,借口家塾教师水平差,经常逃学。10岁时,母亲将徐寿送到镇上读书,徐寿学习态度大变,走上“幼娴贴括,习举业”之路。17岁时,徐寿的母亲又去世。

因生计无着,徐寿靠修理农具、乐器等维生。一次,他去县城修一架七弦琴,华翼纶旁观,颇有爱才之心,将徐寿邀至家中,介绍给正研习数学的大儿子华蘅芳和二儿子华世芳。徐寿从此对科学产生兴趣。

徐寿曾参加科举,未能通过童生试,此后“遂专究格物致知之学”。

22岁时,徐寿在座右写下两铭,一为“不二色,不诳语,接人以诚”,一为“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

第2年,徐寿元配盛氏因病去世,二人育有一子(徐建丑),徐续娶韩氏。

不久,徐寿与华蘅芳来到上海,拜访近代著名科学家李善兰,李当时在西洋传教士开办的墨海书院当译员,该书院翻译出版了一些科技教材,徐寿大量购入,回乡自学。

研制中国第一艘机动轮船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兵锋很快波及江浙。1860年阴历4月,两名乱兵闯入徐寿家,索要“银饼”(即银圆),未能如意,便举刀砍向徐寿后颈,“顿时辫子成两截,皮开三寸,流血虽多,幸未丧命”。儿子徐建丑上前夺刀,反被斩断右臂,落下终身残疾。

经此波折,徐寿决心离开家乡,恰好驻扎在安庆的曾国藩延揽,便前往投奔。

曾国藩曾“眼见洋船上下长江,几如无日无之”,“常常四更成眠,五更复醒,念(洋人)纵横中原,无以御之,为之忧悸”。

当时一枚12磅炮弹需30两白银,1万发子弹需16两白银,曾国藩认为,与其花冤枉钱买洋炮、兵船,不如延揽技术高手,自行试造。

初次见面,徐寿与曾国藩相谈甚欢,在曾支持下,徐寿与二儿子徐建寅等人用了四年时间,花费白银8千两,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机动轮船,即“黄鹄号”。此前20年,龚振麟曾研制出一艘小轮船,但没有蒸汽机,只能用人来推叶轮。

据1868年8月31日上海《字林西报》报道:“黄鹄号”载重仅25吨,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

“黄鹄号”的成功令清廷振奋,赐予徐寿一块“天下第一巧匠”匾,但曾国藩对“黄鹄号”的评价是“行驶迟钝,不甚得法”。此后徐寿又参与了操江、测海、海安等兵船制造,吨位不断增加,技术亦有精进。

徐家父子屡遭轻慢

“黄鹄号”引起轰动后不久,徐寿上书曾国藩,建议四事:一是开煤炼铁,二是自造大炮,三是操练水师,四是翻译西书。

曾国藩很快回信,斥责“来禀所陈,似多出于揣度之词,未得要领”,并逐条批驳。信末教训道:“该员等此番赴局,宜遵谕专心襄办轮船,能于一年之内赶速制成一、二只,乃为不负委用。其轮船以外之事,勿遽推广言之。”

曾国藩待徐寿不薄,任他为“主簿”,但给徐开的是“工资”,而非官员才能享受的“俸禄”。在曾国藩看来,徐寿无出身,只是匠人,应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怎敢谋划全局?

据学者李长莉钩沉,1890年张之洞办湖北铁政局时,千方百计请徐寿的儿子徐建寅出任会办,主持制造,不久,徐建寅请求张之洞为父亲徐寿立祠,并交国史馆立传,以表彰其贡献,张却大为不悦。

徐家父子的遭遇体现出当时主流对科技的蔑视。

徐寿见曾国藩动怒,便转求江南制造局会办冯俊光、沈宝靖,希望多译西书,得到二人支持,允许他“小试”。

徐寿与徐建寅与西洋传教士合作,译出《汽机发轫》《金石识别》《运规约指》等,赢得专业人员的一致好评。见有成绩,曾国藩也改口说:“该局员等殚精竭虑,创此宏观,实属著有成效。”请皇帝予以奖励,并正式成立翻译馆。

三代人译著700多万字

在翻译馆,徐寿与比自己小21岁的傅兰雅紧密合作。

傅兰雅是英国人,出身贫苦牧师家庭,少年时向往中国,被同学挖苦为“傅亲中”。1861年,傅作为传教士被派到中国,一待就是35年,他逐渐意识到现代科学对中国的重要性,遂退出教会,全力翻译西书,他说:“余居华夏己二十年,心所悦者,惟冀中国能广兴格致,至中西一辙尔。故生平专习此业而不他及。”

在翻译馆中,傅兰雅参与翻译的西书多达“十之六七”,因合作者寥寥,傅曾叹息说:“考中国古今之人性,与格致不侔。”徐寿是中方唯一长期坚持译书的学者。徐寿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就是傅兰雅译成英文的。

据学者徐泓统计,徐寿一生共翻译26部西书,加上专论、校书等,共计290万字。徐建寅则译著24部,加上专论等,共计170万字。徐寿的二儿子徐华封译书4部,校书8部,攻击219万字。徐建寅的两个儿子译著亦达60万字。三代人加起来,多达740万字。

在徐家译书中,72%是科技著作,11%是兵工著作,徐家父子被尊为中国近代科学之父。(翻译馆在坚持45年之后,却因“既非目前需要,且所译各书,又不尽系兵工之用,自应一并停办,以资撙节”,被段祺瑞关闭。)

这些译书流畅、易懂,时人称,日本特意派人来华求购,致中日在科学名词上彼此相通。

1874年,傅兰雅与徐寿联手创办格致书院,是一所完全新型的近代学堂,傅兰雅曾说:“徐先生几乎是集中他的全部精力在募集资金……当他清光绪四年接任司库职务时,书院负债1600两银子,此后,他曾募集7000两银子,用以偿还了全部债务。”

主张中西医汇通

1876年,徐寿撰成《医学论》一文,对传统中医提出批评,称“中医徒讲阴阳、五行、生克,为空虚之谈也”。

徐寿擅长中医,1862年时,著名诗人吴大廷患肠秘病,经徐治疗得以缓解。

徐寿批评中医,因他阅读了傅兰雅、赵元益的《儒门医学》,有感而发。

在文中,徐寿写道:“西医用听法以知心肺之病,华人未习其法也;用器以测肺之容气多寡,定人强弱,华人未有其器也;以化学之法以分溺中之各质,华人习化学者甚少也。”

当时有人说西药多用金石,药性酷烈,不像中药多用草木,徐寿反驳说:“西国药品约二千八百余种,金石居其二,草木居其八……何必震惊乎金石而不用哉!”

徐寿并不全面否定中医,而是主张“中西医汇通”,他的文章体现了清代中医实证派与内经派之间的分歧。

实证派强调疗效,尊奉《伤寒杂病论》,不愿讨论阴阳、五行、生克之类,名医叶天士等即属此派。清末名医王清任在传教士的帮助下,画出了中医历史上最准确的人体解剖图,赢得美誉。

内经派有完密的理论体系,尊奉《黄帝内经》。

徐寿偏重实证,视建构为迷信。他四季祭扫只祭祖先,不祭其他神灵;家中有人去世,不请僧道念经,安葬时也不找风水先生;在生活中,对“所有五行生克之说,理气肤浅之言,绝口不道”。

死后被追赠为二品官员

徐寿“赋性狷朴,耐勤苦,室仅蔽风雨,悠然野外,辄怡怡自乐,徒行数十里,无倦色,至老不倦”,晚年淡泊功名,专注于化学事业,他说:“化学各事,初视似无意趣,然久习之,实属开心益志,且与民生实用大有益。”

许多文章称徐寿“布衣而终”,其实1873年,徐寿与华蘅芳、徐建寅等人一起被任命为江南制造局提调,成为“从五品知府存记”。如此微职,确与其能力、贡献不相匹配。

1884年, 67岁的徐寿逝于格致书院,清廷追赠他为二品官员,李鸿章称赞他:“讲究西学,实开吾华风气之先。”

徐寿的儿子徐建寅是“中国无烟火药之父”,性格耿直。

1895年,光绪曾“特旨召见,垂询时局,奏对称旨,寻派查验天津威海船城,复命后留充督办军械章京”。

据徐家后人徐少霓说,在此次调查中,徐建寅发现炮台位置、战术上均存弊端,遂致甲午之败。李鸿章希望徐保持沉默,愿赠以高官,徐不为所动,因此长期被李排挤。

徐建寅在湖北枪炮厂(汉阳兵工厂前身)任职时,因产品质量超过洋货,得到张之洞赞赏,原厂总办刘某嫉妒,买通机匠,在齿轮中暗置炸药,谎称机器出故障。徐建寅前往排除,结果轰然一声,现场16人全部殒命。

刘某后向张之洞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张之洞怕承担连带责任,便对外宣称徐建寅在监制火药时殉职。

徐家后代英才辈出,多以科学为志业。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