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战斗民族”拍太空大片不输好莱坞 普京给《太空救援》点赞

2018-01-12 14:00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1月12日讯,一提到热门的太空题材电影,影迷们马上会想到《星际穿越》、《火星救援》、《地心引力》这些好莱坞大片。而本周五(1月12日)即将登陆内地院线的《太空救援》,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好莱坞风格的俄罗斯太空题材电影。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成本不足5000万的电影,不仅还原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更展现了“战斗民族”过人的智慧与勇气,也为吃腻了美式大餐的观众带来了一次全新的观影体验。

并非科幻电影,真实还原“礼炮七号”救援奇迹

《太空救援》这个片名,很容易让人们误以为这是一部科幻大片,事实上,该片并非“幻想”,而是一部真实还原人类历史上公认的太空救援奇迹——拯救“礼炮七号”空间站的太空灾难片。

1982年4月19日,作为前苏联“礼炮系列空间站”的最后一个,“礼炮七号”发射升空。在顺利完成了两年多的太空任务之后,1985年2月11日,“礼炮七号”突然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专家分析很可能是因为它的电源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整个空间站的通讯系统失效。由于当时的大环境正处于“苏美冷战”时期,太空探索除了承载着科学使命之余,也担当了很大程度的政治使命。前苏联人不愿意放弃“礼炮七号”,于是工程师维克托?阿约金和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夫临危受命,肩负起了这项惊心动魄的太空救援任务。

铁血网主编孙强认为,这部电影对所有太空迷来说都是一场视觉盛宴:“这是一次真正的勇气之旅,那段尘封已久的救援事迹当得起人类航天史上的奇迹,《太空救援》这部电影带回了前苏联那个时期独特的时代记忆,重写了英雄无畏的硬汉传奇,更是人类科学文明与太空探索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太空救援》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从“礼炮七号”的突然失联,到“苏美冷战”的背景,再到两位航天员在检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太空救援》对这一历史真实事件做到了高度还原。航空科普研究专家张智慧透露:“救援中遇到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手动对接失控空间站,电影里的宇航员是在没有接到地面指令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自主对接的,这个细节并非虚构,也体现了宇航员在发生重大太空故障时的主动性。”

超高规格实拍,俄罗斯太空总署拿出真实服役设备

对于太空题材这一几乎不可能靠实景拍摄的领域来说,如何将真实与特效更好地结合,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关键。在《太空救援》拍摄过程中,俄罗斯太空总署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众多曾真正在太空中服役过的设备成为了实拍素材,这是同类影片中难得的“超高规格”待遇。

为了更好地重现真实场景,《太空救援》剧组搭建出了巨型摄影棚,并集结了一支“战斗力”十足的拍摄团队。影片中四十分钟的零重力镜头都是通过特效配合挂钩、绞盘等为本片量身定制的器械精心制作而成,媲美真实的拍摄效果让观众仿佛穿越到了真正的空间站。另一方面,它的细节处理也很真实。从宇航员的宇航服、地面控制中心、飞船、空间站等场景呈现出来的质感,都非常真实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的风貌。经历了繁复严谨的拍摄过程,导演克里姆·斯彭科笑言,“我现在感觉自己真的能驾驶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了。”他还表示,宇航员的工作远比自己的想象艰辛,通过这次的拍摄受益匪浅。

尽管成本有限,但《太空救援》的特效画面却相当逼真,其中空间站对接完成、冷冻后因温度升高融化的水滴都通过3D效果一一呈现,连作为亲历者的俄罗斯宇航员看过后都表示拍得很不错,场景非常真实。这一切正是得益于俄罗斯在宇航领域的丰厚积累,其世界一流的航天工业及丰富的历史经验让太空题材电影“如鱼得水”。

获普京点赞,航天英雄牺牲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太空救援》在俄罗斯上映后即迎来口碑票房双丰收,首周末票房达到700万美金,打破了俄罗斯本土首周票房记录,IMDB评分高达7.3分,还获得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力挺。在最新曝光的一则俄罗斯新闻短片中可以得知,普京与《太空救援》制片人、演员,地球上首位宇航员的女儿艾莉娜·加加丽娜以及当年亲自参与“礼炮七号”事件的两位宇航员布拉德米尔·贾尼别科夫、维克多·萨维内赫等在克里姆林宫电影院共同观看了首映。普京对电影将太空作业情景的生动还原进行了高度赞扬,用“很不错”、“很有趣”、“很动人”三个关键词表达了自己的观后感。

《太空救援》在俄罗斯上映后引起了巨大轰动,也把这种震撼带给了中国观众。从手动操纵联盟号与礼炮七号对接,到太空舱寒流、空间站起火、氧气不足,两位航天员在太空中遭遇了一系列堪称绝境的危机,毫厘之差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北京首映礼现场,不少观众都为影片中两位航天英雄的牺牲精神所打动,泪洒影院。有观众评价:“在真实展现历史事件的同时,影片的节奏非常紧凑,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很精准,惊心动魄的故事背后,展现了人性的伟大。”

与以往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太空救援》在“英雄拯救世界”的蓝本上,把人物刻画得更加有血有肉,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也不可避免地拥有着普通人身上的弱点。航空科普研究专家张智慧认为,“除了让人感受到真实感外,影片对于宇航员及其家人的细腻展现也同样让人感动。提起航天员我们经常说‘航天英雄’,通过《天空救援》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航天员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折射出来的英雄力量和精神光芒鼓舞着人类一步一步的去向太空深处。而我从事载人航天工作十多年的时间,接触了很多航天员和他们的家人,影片中那些宇航员和他们的家人之间朴实的对话和情感处理,更加细致的展现了在航天员的背后,他们的家人所付出的不为我们所知的代价。”

不盲从好莱坞,《太空救援》给中国电影人带来启示

过去,太空题材电影长期被好莱坞所把持,其凭借庞大的制作费用,精良的特效水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影响力,而《太空救援》则以自身的成功为业界提供了太空片的另外一种可能。

“《太空救援》在真实事件中取材,在科学基础上探索,既保留了太空科学的核心,也做了恰如其分的艺术处理,我们在敬畏宇宙至美的同时,也将在太空知识方面获益,这样的影片无疑为中国科幻电影树立了新的标杆,值得每个影视从业者揣摩和学习。”资深影评人曾念群老师在看过电影后直言,“《太空救援》真实的再现、真诚的拍摄以及震撼感官的视效,都成功地挑战了好莱坞在太空题材影片中的霸权。影片对时代感的把握非常精准,形神兼备,在太空探索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性格塑造得非常成功,他们含蓄而内敛,但骨子里却充满了勇气和牺牲精神,这样准确的呈现难能可贵。”

知名科幻电影影评人电子骑士也提到,长期以来太空题材被好莱坞垄断,给观众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太空故事只和美国有关,而事实上航天大国不止美国,这次《太空救援》就体现出了俄罗斯的民族性。“这也给我们中国电影人带来了启示,我们的科幻电影不应该盲从好莱坞,而要有不一样的眼光。”他尤其指出,该片成本相当低,不足5000万人民币,在中国也只能算是中低成本,而在美国则是极低成本电影。“这样的成本能做出这样的画面,制作水准出乎意料。”在他看来,太空题材之所以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正是因为该类型的独特价值,“它能让人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站在宇宙的角度回望地球,产生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

“今天的科幻就是明天的科技,2018年长征五号发射、嫦娥四号探月、北斗卫星组网,35次发射次数将创历史新高,我们的科幻片能不能想办法跟上这个节奏?”在首映式的映后交流中,多位航天、电影、科普专家争相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开出药方。“文化是软实力,中国的科幻电影要讲中国人的故事,融合中国的文化,找到中国人骨子里的英雄情结,这是另一个层面的文化自信,也是中国科幻电影真正意义上迎来科幻电影元年的必由之路。”

曾念群认为,现在中国科幻电影的确让人有点着急,“在科幻创作领域我们算是刚刚起步,科幻创作在中国电影领域基本上是缺席的。科幻创作领域应该是跟科技发展是同步的,有时候甚至可以引领科技的发展,在世界科幻史上曾经很多的幻想后来都成为了现实,这是我们生产力的一个代表,所以中国电影在科幻这一部分不应该缺席,也不应该被忽视。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顶级太空技术能力的国家之一,学界也不乏好的科幻IP,然而我国优质的科幻电影却一直在‘拍着’,我认为每一个中国科幻电影人都该好好看看《太空救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俐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