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一部太空电影引发极客关注 俄罗斯巨制影片《太空救援》热映

2018-01-14 18:13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真实的太空救援事件改编的俄罗斯巨制影片《太空救援》正在上映,这是一部有着不亚于好莱坞太空题材大片的包装、却又不失俄罗斯精神气质的独特作品,它吸引了大量太空与科幻题材影迷关注。但这次不同的是,影片《天空救援》将目标观众指向了一群带有浓重时代标签的群体——“极客”。

视觉中国供图

“极客”是新词汇,它来源于英语Geek的音译,这个词的起源比较模糊,一般理解为性格古怪的人。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Geek这一称谓在美国流行起来,其意义演变成痴迷于技术或某种亚文化、在社交上特立独行不合群的人。因为当时被称为Geek的群体,把大量社交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技术上,视创新、技术为生命,他们四处寻找和收集新奇前沿的东西。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Geek的涵义开始焕发出“精英亚文化群体”的特征。

记得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吗?那位聪明、高傲而有社交障碍的理论物理学家让人又爱又恨,他被认为是极客的代表。

有人说,目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极客时代。微软的盖茨、苹果的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Facebook的扎克伯格、谷歌的拉里·佩奇等,都是极客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成功源于专注于某一行业,引领了技术创新。中国的一些知识英雄和财富英雄很多也来自极客,不同的是,中国的极客像是产品经理,美国的极客更多是纯工程师的人。前者是需要去了解更多垂直行业的内容,利用技术、产品方面的优势,后者是把技术做得更精深,更垂直。

其实,电影曾是极客文化的催化剂。随着1977年美国卢卡斯影业推出电影《星球大战》,“极客”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极客文化的出现深深影响了电影的发展,以《星球大战》为代表的好莱坞大片,又极大的鼓舞了美国那一时代Geek文化的兴盛。

极客文化与极客电影,为2000年后美国科技创新和创业奠定了文化基础,成为创新的催化剂,诸多引领技术趋势的科学家和创始人,都是那时候看着好莱坞电影长大的;很多美国后来脑洞大开的专利与发明,都深受好莱坞影视作品的影响,可以说,“极客影视”为美国科技创新打下文化基础。

在中国,随着极客人数的扩大,极客电影也成为热点,类似“2017年必看的20部极客电影”、“极客必看的八部电影”之类的帖子到处都有,极客影迷也作为一个群体开始活跃。围绕“极客影迷”深耕运营了三年的的服务社区--“极客电影”这几天与文娱价值官等机构一起组织了一场“太空极客·硬核大会”论坛,专门从俄罗斯太空大片《太空救援》的讨论切入,让大咖们一同探讨“电影极客”这一概念,而首次发布的“中国极客影迷画像调研”,也让人们对极客们有了更新的认识。

“极客文化”在美国发展多年,“极客影迷”有着比较清晰的画像;但中国的“极客文化”刚刚开始形成,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中国“极客影迷”有着自己的特征,从此次“中国极客影迷画像调研”结果中,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极客影迷”年龄集中在18到37岁,男女比例大致是7:3,男性占绝大多数。他们中的1/4从事包括产品技术等专业领域工作,24.4%为普通公司职员,15.4%是企业管理层;17.3是在校学生,9%在政府机关工作。个人月收入普遍在1到3万,有14%人超过3万,还有1.8%月收入在10万以上。

他们大多通过移动终端获取资讯;电影、科技数码和文化类资讯是他们的最爱。图文类内容形式是他们的最爱,在“短视频”风头正劲的今天,15.5%的“极客影迷”选择喜欢看“长视频”。

他们每月花销最大的项目是“吃穿”、“电子产品”、“培训”、“游戏”和“旅行”;而最舍得花钱的地方是“电子产品”、“投资理财”、“学习培训”、“社交基金”和“孝敬长辈”。可以看出,“极客”群体热爱电子产品、注重生活品质和提升自我素质,也懂得回馈长辈。

47.2的“极客影迷”每月观影1到3次,有14.7%的人每月观影超过10次;45%的人会选择到电影院观影,41.8%的人会选择网上的正版视频平台观影。影院的整体环境、影厅音效和银幕是否够大,都是影响他们选择电影院的关键要素。他们最喜欢的电影类型依次是“科幻电影”、“动作电影”、“悬疑惊悚”和“喜剧片”。所谓“网上意见领袖”对于这批影迷的影响有限,“极客影迷”喜欢自己到豆瓣和电影票网购平台自己看评分来做观影决策。

如果你对这些极客提及“偶像”一词,他们口中排名第一的是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o乔布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特斯拉创始人“硅谷钢铁侠”埃隆o马斯克和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等,同样也是他们心中的偶像。

“极客影迷”的代表,80后工科生、从事车联网工作的北京小伙王冀然对记者说,自己最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终结者》,足足看过20多遍,另一个很喜欢的影片是《阿凡达》,影片的导演詹姆斯o卡梅隆就是最大的极客导演,或者说他实际上更多的身份是科学工作者,如果他没有科学的东西作为基础的话,是不会去拍电影的。

“最近看到刚刚发布的新能源智能汽车‘蔚来汽车’,设计者开创性地在中控台加了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人‘面部’的屏幕也可以显示一些表情,还可以往左右转。我看到第一感觉就是,设计这个东西的人一定也是一个极客影迷,他一定受了40年前《星球大战》电影的影响。不管是电影、还是电影对科技产品研发工作的影响,或者反过来,我觉得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东西,科技和电影的驱动力都是——想象力。”

(原标题:一部太空电影引发极客关注)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蔡文清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