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助老阅读为老人搭建交流空间 读书是老年人最长久的陪伴

2018-01-15 11:07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1月15日讯,冬日的早上,室外十分寒冷,紫竹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内却是温暖如春,这里正举行紫竹院地区书友会。台上的主讲人是薛晓萍,十年来这位自称“北京小老太太”的她一直致力于推广老年人阅读,她还组建了自己的公益队伍——“银龄书院”前去养老院给老人们读书。如今,薛晓萍最大的愿望是北京的老人能有一个家门口的阅读空间。

没有书,生活就没有滋味

去采访薛晓萍的当天,她在台上讲得内容是“家和万事兴”,她引经据典,台下的老人听得也是聚精会神。不时,薛晓萍还在台上和台下的老人们一起唱老人们熟悉的歌,“我们讲书的目的就是让老人能有精神享受,唱歌可以适时地调节节奏。”

薛晓萍在台上不止说书,她说那有点枯燥,这次她准备了不少从身边人身上搜集过来的故事,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个家要想和睦,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你看儿子儿媳老是睡懒觉看不惯,咱们年轻时何尝不是呢?你看小一辈冬天不穿秋裤看不惯,咱们年轻时不也臭美嘛?所以说要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家和万事兴。”不到一小时,薛晓萍就讲完了自己准备的内容,她说,老年朋友们要阅读,才能心中有一个大世界,“你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都会不一样。”不过,薛晓萍并没有给老年朋友们推荐书目,“爱读什么都可以,书中的世界很精彩。”

听完薛晓萍的课,86岁的吴老久久不愿离去,他说要分享自己的阅读观,“我是学习德语的,之前一直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我现在离不开书,烦闷的时候就会看看书,心情就好了许多,有时候一个人在家,书籍就是我的朋友,如果没有书,我的生活就会没有滋味,在书中我能找到故事能安慰我,鼓励我,这是我的力量来源。”吴老现在还坚持给纸媒投稿,他说自己现在最爱读唐宋诗词,因为受到《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不仅自己爱读书,吴老还经常给自己的母校捐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图书馆,都有他捐赠的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希望年轻人也爱读书,我现在还经常给年轻一辈写信,鼓励他们多读书。”

60岁的吕蔚也来听课了。退休前是美术老师的他说,退休后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读书了,“知识是一种积蓄,你读了书看世界都会不一样,以前看问题会片面,多读书之后看问题会不偏不倚,而且判断力强,解决问题起来也很快。”吕蔚说,现在自己在读《资治通鉴》和《菜根谭》,“这都是年轻时想看而没有看的书,现在时间多了,就多读读,对自己理解生活也有用。”

看到老年人对书籍的热爱,薛晓萍也很感动。据介绍,活动参加人数近百人,有人甚至从门头沟赶过来,就是想分享自己的阅读观,“因为家门口还没有这样的活动,如果家门口都有一个老年阅读空间,那多好。”薛晓萍一直在致力推广老年阅读,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去养老院给老人读书。

读书让老人眼神有光芒

薛晓萍是怎么走上推广老年人阅读这一公益道路的?她告诉记者,这一切缘起2006年的清明节。那年清明,她母亲去世了,而在那之前不久,大姨和大姨父也相继离世。三岁便没有父亲的薛晓萍当时终于明白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有物质条件了,想去孝敬他们,但是他们却不在了。”当时,她便退出了自己的事业,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始专职到养老机构做助老义工。

不仅自己去做助老义工,薛晓萍还邀请自己的学生、朋友一起加入义工行动,组成了一个公益团队,大家利用业余假日的时间到养老机构陪伴老人,和他们聊天说话。慢慢地,薛晓萍也发现仅有这样的陪伴是不够的,“很多老人孩子不在身边,工作繁忙,几个月能来一次就不错,义工志愿者也无法天天来,能长久慰藉老人心灵的是什么呢?我觉得读书是一个好的办法,是最好的陪伴。”薛晓萍说,这就是她创办“银龄书院”的初衷。

薛晓萍向记者回忆起她第一次去养老机构给老人读书的情景,当时有两个老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有一位老人,她丈夫去世,留给她七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活着》,我们就和她一起读《活着》,后来听她说,这本书对她起到了陪伴的作用。”还有一位老人是老年痴呆患者,当时薛晓萍她们去的时候发现,这位老人对谁都不搭理,“当时电视机中突然传来朗读《木兰辞》的声音,这位老人就跟着念念有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或许这声音对她来说太熟悉,我们后来每次去都给她读《木兰辞》,可以看得到,这位老人眼神里放出了光芒,后来也愿意配合养老机构的人了,该吃饭吃饭,该吃药吃药。”

在给老人读书的队伍中,既有大学生,也有小学生,“小学生给老年人读绘本,牵着老人的手,贴着他们的脸,这是阅读,更是老人需要的亲密接触。”薛晓萍说,只要有爱心,都可以到养老机构给老人读书,“我们有一个小要求,就是不要带胸针和戒指,因为这些东西可能有些锋利,在和老人接触的时候会碰到他们,另外不要穿得太死板,要给老人一种朝气。”薛晓萍介绍说,自己还把自己写的读书笔记录成音频,和一些无法阅读的视障老人分享。目前录音的有《红与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安娜卡列尼娜》《青春之歌》等,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和老人们共同追忆和这些书相关的青春岁月。

不仅给养老机构里的老人读书,薛晓萍还给这些老人写书,“他们看似是很普通的老人,但是细细问起来都有传奇故事,有的是抗战女兵,有的是高科技工作者,都有传奇色彩,采访了不少老人,我写了《百岁坊》和《玉泉山》。”

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老人

薛晓萍说,自己的“银龄书院”不仅是给养老机构里的老人读书,还希望社会上的老年人都读起书来。让薛晓萍坚定自己开展“助老阅读”活动的还有一个事情,那就是她曾经跟着不少老年人去听所谓的健康讲座,听了之后才发现不少老人精神是如此空虚,“这些老人太需要走出家门了,他们太孤独寂寞了,太需要和人说说话了,如果我们都读起书来,有一个地方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那这些所谓的健康讲座就没了市场。”

老人们都爱读哪些书?薛晓萍做了一个小调查,里面的很多书对老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一些老人表示想看《第二次握手》,这本书曾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因为当年流行的是手抄本,一书难求,很多人都没看过;除此之外,一些老人点名要看《林海雪原》;另外《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静的顿河》、《简爱》、《呼啸山庄》也都是老人爱读的,因为这都是他们年轻时没机会读的名著。

薛晓萍说,她还想为老人做更多的事,“希望能找到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将老年阅读推动起来,因为阅读是老年人最长久的陪伴。”在她的畅想中,老人家门口都有一个老年阅读空间,在这里有老年人喜欢的书,大家一起来读书,来分享读书心得,来分享各自的故事,“我还打听到别的城市有专门的老年书店,我也希望有这样的老年书店出现,在设施上对老年人友好,书籍也都是我们爱看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和老人一起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他,然后来帮助他。”薛晓萍这样阐述助老阅读的意义。让薛晓萍有些遗憾的是,最近流感爆发,她们也暂停了助老阅读的活动,“毕竟老人健康是最重要的。”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于建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