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京味作家刘一达、宁肯谈老北京跨世纪的城市范儿

2018-01-17 08:47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了一场主题为“老北京 城市范儿”的对谈,作家刘一达、宁肯与各界读者一道分享了关于老北京的记忆以及用散文的笔法书写北京城、北京人、北京事的创作体会。

刘一达在谈创作体会

作为现代白话文学的发源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当代北京已经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图景,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力量在这里执着坚守、孜孜探索、开拓创新。回眸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京味文学”的开创者老舍先生,到汪曾祺、邓友梅、林斤澜,再到肖复兴、叶广芩、刘恒、王朔……北京城在变,书写北京城的作者在变,作者笔端的北京城也在变。2017年7月和11月,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相继推出宁肯散文集《北京:城与年》与刘一达散文集《胡同范儿》。一页页穿透笔端的记忆里,有醇厚朴实的北京味儿,有人与城相互守望的脉脉温情。

《胡同范儿》一书收入了京味作家刘一达的二十余篇散文作品。作者以原汁原味的北京语言,为我们描摹了一幅老北京胡同大院里的百姓世俗画卷。胡同的地是土的,但天是蓝的;胡同的墙是灰暗的,但人的心是亮堂的。胡同人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人们却活得有滋有味儿。浓浓的人情味儿冲淡了穷日子的苦味儿;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与幽静,让胡同人享受到安闲与自在。

刘一达谈到:“其实我写过不少有关胡同的书。这么多年写胡同,主要目的还是想给后人,给那些没有在胡同生活过的‘80后’、‘90后’、‘00后’留下一点东西。”他认为,这次出版的《胡同范儿》,表面上写的是胡同,归根结底写的还是胡同里的人。“我抽出胡同里面比较典型的一些事例,掰开了,揉碎了,讲述其中的故事,描摹‘胡同范儿’的来龙去脉。它之所以能接得住地气也就是在这,您看的时候不光是看怀旧的这些事,更看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演变过程。”

《北京:城与年》是在北京胡同长大的作家宁肯对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变迁的沧桑回忆。作者生于1950年代末,五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在本书涉及的多种历史文化事件和时间空间节点上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烙印。宁肯对城市风物的冷静观察、对亲友人物命运的探究思索,使得作品文笔生动、思辨兼备,杂糅了多种魅力。书中穿插着摄影家陈惜惜多幅黑白作品:静谧中隐约着喧响,怀旧中蕴含着温馨,与宁肯的文字于今昔对话之中两厢呼应,构成了更加丰富的张力与空间。

宁肯表示,一段历史如果没有特定建筑形态,不管文字多么丰富,都会让人觉得虚空。北京仅就四合院就有非常丰富的空间特点。他认为:“写北京是要写出北京的人,写北京的人要写出北京人的精气神,要写出北京人日常生活背后内蕴的精神链条。承载文学之道的器物,风俗也好,景观也好,建筑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上。作家的主动性不在于提供北京的写作范围,而在于提供我们对北京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从历史名城去理解北京,从核心价值观去理解北京,甚至还可以从非常具体的大运河、长城的角度去理解北京。”宁肯最近的两本书都与北京有关,比较这两本书,他说道:“《中关村笔记》通过大量的采访和信息收集工作来描写我原先并不熟悉的中关村,从而开拓了我界定北京的概念;而《北京:城与年》则在清理那段过往记忆的途中,帮助我更好地读懂北京。作为一个写作者,北京给予了我太多无形的东西,我都照单全收。”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成长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