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奋战在阻击流感一线的白衣天使:从孕妇护士到“奶奶医生”

2018-01-18 09:59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这个冬天,流感来势汹汹。与往年的流感不同,今年的流感在小学低龄学生和托幼机构呈现出高发态势。因此,北京市儿童专科医疗机构和开设有儿科的综合医疗机构,都迎来了就诊高峰。

北医三院儿科候诊区

同仁医院
怀孕护士挺着大肚子坚守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说这句话的是北京同仁医院南区儿科护士郑娇娇。她是儿科护士,也是一名孕妇。去年入冬之后,流感来势凶猛,同仁医院南区作为亦庄区域的三甲医院,儿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郑娇娇怀孕五个月了,依然挺着大肚子奋战在分诊台。谁都知道分诊台是与患儿接触最多的地方。同事们督促她歇歇,多喝两口水,“她已经感冒一周了。”患儿一波波地涌进医院,郑娇娇看着大家忙得团团转,也顾不上自己怀有身孕,坚持要在分诊台替姐妹们分忧。其实,娇娇还不是怀孕月份最大的孕妇,护士孙悦已经怀孕七个月了,每天早上5点她就要从家里出发,“我家住在顺义,必须要早点出门才能准时到达亦庄院区。”孙悦说,只要娃没生出来,她就会在医院坚守。

同仁医院护士郑娇娇

去年入冬之后,同仁医院儿科门急诊量猛增。11月,儿科的接诊总量达到9991人次。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只有14名儿科医生、13名护士组成的儿科团队。他们不仅要承担门诊的任务,还要肩负南区和西区两个院区75张床位的儿科病房治疗护理任务。压力之下,儿科的医护人员全部自觉停休,同时将原来晚上9点结束的小夜门诊延长了2至2.5个小时,争取给夜间的儿科急诊减轻压力。同仁医院儿科主任黄东生说,自从去年11月开始,小夜门诊每天都要持续到夜里11点至12点才能结束。在儿科医护团队咬牙坚持的时候,儿科的门急诊量仍然在不停地攀升,去年12月份的门急诊量比10月增长了161%,达到17466人次,“每天增加200至300个患儿,就意味着儿科医护人员要多承担两到三成的工作量。”

“说实话,医护人员的家里也有老人和孩子,谁家还不有个告急呢?”黄东生说,很多医生护士家里都有困难,有的医生家里孩子需要陪伴,有的家里老人需要照料……为了患儿,大家选择坚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最忙的时候所有护士都跟护士长陈琛发过信息,四个字:随叫随到!”现在,同仁医院儿科保证小夜门诊在晚上8点前有3名医生出门诊,晚上8点至11点有两名医生出门诊,11点后一名医生出门诊。“我们力争让七成以上的患儿可以在晚上11点前看上病,为夜班医务人员减轻工作压力。”黄东生介绍,检验科、放射科、急诊内科、发热门诊、财务处等相关科室也都在坚守全力配合,保障儿科工作正常运转。

首儿所
推出“党员干部爱心门诊”

最近几日,首都儿科研究所的日门急诊量在6200人次左右,医院根据门急诊量的波动情况,增加了门急诊出诊医师数量,还推出了“党员干部爱心门诊”活动,每天17时至19时开展两小时集中门诊,支援临床一线。此外,医院很多非临床专业的工作人员也纷纷投入到志愿服务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导医服务。

首儿所内科副主任医师康利民是此次参与党员干部门诊的党员专家。上周,轮到他值守,下午不到5点,他就从病房赶到了党员干部门诊,做好准备接诊患儿。原计划到晚上7点结束的门诊,一直延长到晚上8点多才结束。其实这一天他上午出普通门诊,下午到病房查房,晚上还继续上班,从早到晚没有消停。

首儿所外科党支部书记、麻醉科副主任潘守东说,泌尿外科也增加了党员干部门诊,每天有2名医师出现在党员干部门诊中;外科的其他科室,包括心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普通新生儿科、麻醉科则增加了周六手术日。“以往首儿所周末只开展急诊手术,不安排择期手术。”潘守东说,目前外科计划在最近的四个周六分别安排6台择期手术,平抑寒假前的手术小高峰。在首儿所,院领导如果是内外科医师,也要坚持出门诊,如果不是内外科医师,则参与到值班和巡视中,“从早上坚守到小夜班结束,不过,本来应该晚上10点结束的小夜班门诊,很少能在半夜12点结束。”除了家长能够看到的门急诊中的党员医生,在门诊大厅,其他的党员干部来当志愿者;在检验科等其他医技科室,党员干部也发挥了带头作用。

北医三院
副高以上医生都出“小夜门诊”

昨天晚上9点半,北医三院儿科主任医师李在玲终于下班了。从诊室里走出来那一刻,她觉得有点恍惚:眼睛有点酸,腿有点胀。走出门诊楼一看,忙碌了一天,外面天这么黑了。“我就想回家躺下休息。”这一天,她从早上7点到医院,就开始了陀螺般的工作。上午预约了3个患儿的胃镜检查,接着出专家门诊;午饭时间和研究生讨论了一下接下来的研究课题。下午1点,她准时出现在诊室里,出专业门诊。李在玲的专业门诊主要接诊消化疾病的患儿,一下午共有25个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进入诊室。晚上5点之后,她接着出“小夜门诊”,要从晚上5点一直出诊到9点,“晚上接诊了32个患儿。”

北医三院李在玲

2017年入冬以来,北医三院儿科的患儿剧增。儿科24小时门急诊量由原来的500多人次增加到800多人次,猛增的患儿中,基本上都是发热的患儿,这些孩子还伴有咽痛、咳嗽、腹泻等其他症状。每天早上,医生们来到诊区,就会看到焦灼的家长和病恹恹的孩子。针对门诊患儿剧增的情况,北医三院儿科紧急调配了医务人员:每个副高以上医生每周增加一次普通专家门诊和一次小夜门诊;每周六日上午,增加一次“党员先锋岗”,由全科党员医生轮值。增加出诊人员后,白天出诊的医生由原来的7名医生增加到9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儿及家长候诊的时间。专家们还要每周出一次小夜门诊,从晚上5点一直上到晚上9点,为夜班急诊的医生分流患者。即使这样,夜间急诊医生的压力也很大,“儿科的夜班急诊从原来每天的100人次增加到150人次,几乎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50%。”

儿科除了承担门诊的任务外,还有儿童保健门诊需要医生,有三个病区的住院患儿离不开医生。作为一家综合医院,儿科还要为产科的孕产妇们保驾护航,他们要为新生儿特别是新生早产儿的健康提供保健,责任重大。“儿科承担着如此艰巨的医疗任务,但一共就30多名医生,可想而知大家的压力有多大。”李在玲说,北医三院儿科还承担外院的会诊任务,“这周我刚刚到海军总医院为两名疑难的消化疾病患儿会诊。”为了支援门诊的工作,很多“奶奶医生”“爷爷医生”都来到门诊,他们白发苍苍,依然坚守岗位。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贾晓宏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