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女博士被骗85万元 新型诈骗手段冒充“公检法”套路深

2018-01-18 10:55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1月18日讯,在广州某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位饶姓(音)女博士,近日遭遇“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5天内被骗走85万元。目前当事人已在广州市六榕派出所报警立案。广州市公安局介绍,近期广州市已发生多宗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受骗者不乏教授、校长、医生等高学历人士,而诈骗手法都是“冒充公检法”,提醒市民谨防这一新型诈骗手段。

女博士5天被骗85万

饶某13日在微博发布消息称,自己在过去一周被冒充公检法的人骗了近百万。“经侦民警”先是对饶女士说:你在北京开了一张银行卡,涉嫌128万元的非法洗钱行为;后又有“北京市公安局的工作人员”联系饶女士说“如果不是你,说明你的个人信息已泄露,你要找回全部银行卡,就去宾馆开房。这是一级保密案件,泄密的话要追查”,饶女士按要求开房,对方要求其在电脑上输入一个IP地址,网页弹出两张文件,开头写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一张是“冻结管收执行命令”,第二张是“刑事拘捕令”。

后来一位“高科长”要求饶女士把钱汇入四个“国家账户”接受检查,检查完会还给你。最后有一位“女检察官”对饶女士说法官需要补充证据,如果能借到128万元打入‘国家账户’,就可以解除嫌疑。饶女士将钱打过去之后就再也联系不上这些人了。

她表示,自己平时几乎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对社会的各种诈骗手段了解很少,导致被不法分子利用上当受骗。记者就此联系饶某,她表示不愿接受进一步采访。如今遭遇这场电信诈骗,原本生活宽裕的她变成了需要接济的对象。85万元对于饶源并非小数目,因为她和丈夫都是普通农民家庭出身,工作的时间不长。尤其85万元中超过五成都是从蚂蚁借呗、微粒贷等网络金融平台借得,如果不能马上还债,将面临高额的利息。

饶女士16日上午前往派出所询问案情,被告知自己打钱进入的几个所谓“国家账户”早已被警方冻结,并且这些银行账号背后,也是套用其他人的身份证所办。目前警方正在全力追查。但是很可惜,账户里大部分钱已经被转走,所以钱被追回的希望渺茫。饶女士对记者说,她长期专心于科研,有时吃住都在实验室,她不明白为何自己没做错什么,却要遭受这样的风波,网上的评论和周边人的反应也让她很难受。

冒充“公检法”诈骗套路深

记者从警方了解到,截至目前,案件仍在侦查中。广州市公安局介绍,近期广州市已发生多宗涉案金额百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受骗者不乏教授、校长、医生等高学历人士,而诈骗手法都是“冒充公检法”。

2017年8月6日,广州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接到广州某大学退休教授报警,称被骗1058万元。这是2017年广州单笔被骗金额最大的案件。这名教授说,自己接到自称“检察院”办案人员的电话,对方告知她名下的银行卡涉嫌一宗“148万元特大诈骗案”,并用传真机发给她一份“检察院传票”。看到“传票”后她惊慌失措,随后积极配合“资金调查”以证明清白。此后,教授变卖了个人房产,并借款400多万元,加上个人积蓄,共计1058万元被悉数骗走。

2016年,清华大学一教师也被这一诈骗手法骗走1760万元。

广州警方表示,“冒充公检法”的诈骗虽然在整个诈骗案件中的占比不到10%,却是电信诈骗手法中危害最大、单案案值最高的。这类诈骗的受害对象,以社会圈子比较狭窄、较少关注外界信息的中老年人居多。
此外,“冒充公检法”诈骗套路很深。诈骗团伙持有一套骗术“剧本”,通过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各种无中生有的事端与恐吓让群众感到恐慌。群众大多有“急于自证清白”的心理特点,于是骗子便“顺势而为”故作好心,将电话转接到假冒的“执法机关”进行下一步骗局。

广州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提醒,“冒充公检法”诈骗手段在不断翻新,近期演化出新“剧本”,受骗事主被洗脑后甚至成为骗子的“帮凶”。岁末年初,市民尤其要提高警惕,加强各类防骗意识。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不存在“电话办案”,没有“安全账户”,要求做“电话笔录”、“绝对保密”、上网查看“通缉令”、接收“逮捕令”的,都是骗子。综合新华社 广州日报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