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青花瓷上的历史:《青花帝国》

2018-01-19 22:43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天青色的烟雨诗意中,青花瓷如温婉的东方美人,她融合五行,凝固时间,将尘封往事,历史风尘,化成了一朵超脱俗世的青花,立于时光的河流中。

作者:胡艳丽



《青花帝国》
江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江子所著的《青花帝国》中,他形容瓷是君子、烈士、儒家、道家,融各种优秀品质于一身。在追溯青花瓷的历史过程中,江子以田野调查和考查故纸的方式,重新梳理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以“无我”的笔法,在讲史、抒情、议论之间纵横切换。上至帝皇往事,下至匠人疾苦,大至朝代更迭,小至诗人歌吟,在江子笔下桩桩件件,仿若重生。

青花瓷,这世间美物绝非凭空而来,其凌波出尘,睥睨天下,仰仗于一批批的造瓷人,《天工开物》记载,一件瓷器从陶土采集到成品包装要过七十二道手,而每一道都是牛马,都是奴役、都是苦行。不同的分工加之常年劳作,造就了景德镇上一批形如牛、马、狗、骆驼、螃蟹、鹅一般的人物。一件从泥土中脱胎而生的瓷器,其每一寸的高贵、每一寸光泽,都“黯淡”了制造者的韶华。与瓷器的宁静相对应的是制瓷人的火痰病,瓷都深夜中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就是最好的明证。烟火缭绕的城市,深夜冲天的火光,是一座小城名震天下的代价。

在《青花帝国》的开篇中,江子便记述了景德镇“风火神”童宾的传说。为了完成万历皇帝交予的“巨无霸”——陵寝龙缸制造任务,景镇德御瓷厂的工匠们夜以继日地劳作。但这个体型巨大,烧制要求极尽苛刻的龙缸,总是在最后的把桩环节出现问题。正值盛年的把桩师傅童宾,曾有着骄人的“驭火”经验,此番却再缚不住这条火龙,每次都是功亏一篑。暴虐的督办太监,苛刻的幕后皇帝,令景德镇的工匠们命悬一线。民间素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俗话,这次成就景德镇及工匠们之生的,正是童宾的死,他将自己投入火焰之中,去与火焰谈判,终用自己的灵魂缚住了火龙,成就了龙缸。

景德镇的匠人们得救了,但童宾之死却激起了民变,皇帝为了安抚民心,封童宾为“风火神”,修“风火神庙”。不知怎样形容童宾的精神,是忠君,是义愤,是舍生取义?后世有贤官唐英,在景德镇施行仁政,禁绝官窑对当地百姓的强买强卖,施行工匠救济制度,一度景德镇成为人人向往的理想国。这位传奇的瓷官在梳理景德镇历史资料时,发现童宾的故事疑点重重,不仅时间上与历史难以匹配,就连童宾投火的壮举,也极不现实,因为没有哪座瓷窑燃烧时会不顾火候原理,留出一个可以供人遽然投入的大火口。即使是童氏族谱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也是语焉不详。

其实,事实的真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风火神”的背后,是景德镇的工匠们被皇权、官府盘剥压榨的苦,脆弱的工匠们需要一方自己的神灵,来护佑这一方土地,抵抗皇权与烧制瓷器过程中的无常。童宾便是民心造神的产物,如果童宾为神,他要战胜的魔,便是皇权,便是压迫。不论唐英怎样用属于官僚话语体系里的“忠、勇”来阐释童宾之死的传说,如何为“佑陶灵祠” 为风火神赋予新的意义,都改变不了童宾作为瓷匠心中庇佑之神的定位。

一朵青花,在时光中不老,它跨越时间的河流,跨越王国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被收藏、追捧,成为中华文化的使者,但青花在华夏真正成熟的时期以及它的由来,却并不被人广泛熟知。书中介绍,宋真宗赵恒一纸圣言,将自己的年号赐予当时还名为“昌南镇”的一座南方小镇,福祸相倚,从此令这座小镇与皇家有了扯不断的联系,有鲜花着锦的荣耀,也有上文中提到的命悬一线的危机,更有无数诗人、画家、匠人的传奇故事在此上演。到了元朝,忽必烈这位金戈铁马中的开国皇帝,江山未待坐稳便迫不及待地在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给景德镇带来了全新的气象。朝廷御用的设计师代替了景德镇本土的设计师,各种高大雄浑、器形宏伟的器物占据了主流,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造瓷原料纷拥而至。从唐代开始隐约出现的青花(蓝采)终于在皇权“呵护”下发展成熟,成为兼收不同文化艺术,可以沟通伊斯兰教、喇嘛教等多种宗教的青花瓷。原来,那看似淡然、圣洁的青花,是草原民族征服世界、建立广阔疆域后,以王者之威培育出的傲世花朵,代替铁蹄震慑八方。它的王者气象原是出于一个王朝的野心。而在明代,郑和下西洋,那随船队出海的瓷器,依然是明王朝的灵魂,纵然百年后,当时一同出海的丝绸烂了,铁器锈了,茶叶已经渺无踪迹,瓷器依然蓝颜灼灼,讲述着中国故事。

人已千古,唯瓷不朽,沿着青花渐变演进的路线,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任皇帝在青花瓷身上留下的印迹,有时天子的性格就成了青花瓷所展现出的性格,一个君主的审美左右一个时代的审美,清雍正时期与乾隆时期青花瓷明显的变化,便是最好的证明。只是一个草原民族曾经笑傲四方的器物,闭关锁国后成为另一个草原民族御宇后君主的玩物,养在深闺,这命运的轮回,也是令人唏嘘。

青花瓷与中国历史永久地糅合在一起,成为时光的见证者,甚至是追溯历史真相的重要介质,那些漂洋过海的瓷器,有的身系的是大国的野心,彰显的是大国威仪,而有的则如同国力衰弱时被俘出国的“公主”,孤独仍不失典雅尊贵。政治与艺术相交结,缔造出不朽的宝物,它能开启的历史密码远远多于那些诉诸纸面的文字,而窑火中的民生疾苦,釉底的世相民情,更是另类隐而不宣的历史书写。

(原标题:青花瓷上的历史)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