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援藏家庭多了哪些色彩?父亲遥远的爱尽在思念中

2018-01-20 08:57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父亲,一直被人们称为大山。静静回忆,作为援藏父亲的这座大山,充其量只是母亲和儿子眼中远眺的群山。有时在模糊中,连儿子都认不出哪座山是自己的父亲。只有面对一堆军功章和授奖证书,一一对照,才能大致确认。此时的父亲,虽然清晰但也很梦幻。

作者 秦卫华


海拔3600多米处极具藏地特色的游乐园   刘航 摄资料图

父亲援藏,父爱还在,并没有因时空的距离而褪色。

援藏的家庭,要比别人家多一些缤纷色彩,单就思念一项,就比别人深刻。

在电话的那头或在微信上,援藏父亲的声音,像一首动人的歌,一首让全家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歌,有着天下最美丽、最动人的音符。

全家人最美好的时间,当数夜深入梦时,此刻的北京和西藏仿佛是同一个地方,并不遥远,没有距离,更无须思念——刚刚加夜班回家的父亲,总是先来到儿子的房间,一边拭去脸上的汗珠,一边捂着嘴防止咳出声来,继而给儿子掖上被子,轻手轻脚地走出去关上房门。放学时,赶上下雨,父亲总能神奇地出现在儿子面前,背儿子回家。尽管上幼儿园时,父亲总是最后一个接孩子的家长,面对老师的嗔怪,父亲总是一直憨笑……下班后,母亲像轻盈的燕子一样,扑到父亲怀中,尽情地呢喃……如此简单的美好,自父亲援藏以后,就成了家中最难求的情景。

父爱若茶,深沉而热烈。援藏前的那些美好,如今已经成为过去,但埋在家人心中的那一份份感动,总在不停地跳跃。

试问:今日父爱何在?答曰:尽在一缕一缕的思念中。

父亲是在儿子刚考完大学的那一年入藏的。在北京,当年儿子考上了二本。父亲援藏后,母亲总念叨,如果儿子能够享受援藏政策,考分够上……她这么一说,儿子并没有放在心上。而父亲却会瞪母亲一眼,嘟上一句“援藏是我新的工作,不是让你享受政策的”。其实,儿子高考时父亲还没定下援藏,自然也不会享受西藏考生的政策。儿子上了警校,如果没有意外,今年就会入职当一名警察。

父亲的第二次援藏,从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拉萨来到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和“生命禁区”之称的阿里。本来母亲对父亲第二次援藏就有想法,担心父亲身体吃不消,但军人出身的父亲还是做通了家人的工作,毅然开始了后三年的援藏生涯。

父亲和母亲有一点共识,就是用正能量教育儿子。父亲的援藏被母亲当作一个很好的教材,总是教育儿子如何奉献社会、如何树立正气、如何公而忘私。儿子虽然已过北京的公考,即将走上社会,但父母总觉得儿子没有丝毫“长大”的痕迹。或许,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在学校和朋友眼里,儿子总是别人口中的好孩子。父亲也坚信儿子不是那个没钱时才会给父亲打电话或发短信的小孩子,而是总能在关键时刻给父母争气长脸的男子汉。母亲总是见人就夸儿子——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前几年的排名总是倒数,但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时,都能考神附身似的进入前几名,到自己喜欢的学校读书。

忙碌的父亲的确顾不上关心儿子在想啥,但相信儿子能够让父亲放心,不仅孝顺,会关心妈妈,而且还很善良。

援藏父亲决定用六年的生命时光,舍弃与家人的亲情团聚,像“朝圣”的信众一样,加入援藏队伍。

人生能有几个六年?对夫妻、对父子来讲,何其宝贵?如今,父亲与家人,全家的这六年,在人世间的相遇之缘,已经变成一个错过的天伦。

父亲是个痴情的汉子,心中自然有着对母亲和儿子的思念,从感情讲应该是遗憾。但父亲更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心甘情愿选择这份孤独。其实母亲和儿子最了解父亲,他的选择是对当初举拳宣誓的执着。小时候,儿子和母亲对总也不着家的父亲不理解,如今父亲转业后主动援藏,在西藏顾不上家的“所作所为”,家人都懂……父亲心里的援藏之光,有如他当初选择参军入伍一样,一旦亮起,就不曾熄灭。

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母亲已经习惯性地开始每天的起早摸黑。在家排行最小倍受娘家人宠爱的母亲,因父亲的援藏,已从原来的娇娇女变成了什么都能干。

生活中,父亲和母亲非常相爱……父亲深爱儿子,但那份舐犊情深,只能在心中深藏……

天各一方,不是没有爱,而是对那份爱的沉淀——父亲、母亲和我,我们一起,用六年的时间,寻找超越现实的爱的答案……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