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北京晚报一甲子等您讲故事 相伴60年这些回忆您还记得吗?

2018-01-21 17:33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1月21日讯,本报纪念创刊60周年故事线索征集活动开展以来,广大读者满含真情的积极响应,带给我们连连惊喜。

晚报伴您走过60年,我们一起聊聊咱们的故事

本报纪念创刊60周年故事线索征集活动开展以来,广大读者满含真情的积极响应,带给我们连连惊喜。

读者们的每一通来电、每一封来信、每一条留言,讲述的都是一段与《北京晚报》的不解之缘。

这缘分,远远超越了白纸黑字,超越了编读互动,而是一份浓浓的人生情感。对我们来说,尤其如此。

石祥:《十五的月亮》离不开晚报宣传

石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军旅诗人、词作家。唱遍大江南北的《十五的月亮》,就出自他笔下。

石先生与北京晚报保持着多年的联系,看到本报征集故事线索的报道后,石先生热情地打来电话追忆晚报之缘:“我和晚报前副总编辑李凤祥同志相识已久。当时,李凤祥在南开上大学,和我的同学在一起读书。

1960年,我去南开看望同学,就此结识了李凤祥。1964年,我调往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当时凤祥也来到北京做了编辑。此后,我们的联系就一直没有断过。”

石先生说,他的两篇代表作《十五的月亮》和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能够在北京市民当中家喻户晓,都离不开《北京晚报》的大力宣传。

1976年,周总理去世,当时国内环境比较复杂,“四人帮”对群众哀悼周总理百般阻挠。在这样的背景下,石祥写下了《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这首著名的诗歌。

《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作者:石祥

夜呀,静悄悄,静悄悄……

当祖国度过了沸腾的白天,

当人们在梦里露出甜蜜的微笑,

当熟睡的婴儿脸上现出幸福的酒窝,

当晶莹的露珠挂上嫩绿的幼苗……

啊!同志呵,你可知道,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办公室呵!

灯光又亮了通宵!

啊!春风知道,夏雨知道

秋霜知道,冬雪知道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呀

几十年如一日,

昼夜为我们操劳!

如果世界上真有不知疲倦的人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呀,

一生睡得最少,最少!

看,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呵,

就是最好的写照!

这是一盏普通的灯吗?

不!他点燃的是他的一生的心血呵,

是敬爱的周总理的红心在闪耀!

不要说敬爱的周总理已经安息,

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呀,

两眼炯炯发光,

永远不会睡着!

不要说敬爱的周总理的骨灰已撒满江河、大地

这样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呵,

一生蓬蓬勃勃,

永远不会停脚!

看,周总理从国际歌声中走来,

又奔上南昌起义的大道—

在南昌的一座平凡的小屋里,

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呵,

和启明星一起破晓!

韶山的朝阳照亮东方,

井冈的明月红了一角,

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呵

化作燎原的一支熊熊火苗!

遵义城的一座普通砖楼里,

楼下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呵,

和楼上毛主席办公室的灯光辉映相照

漫漫的长征路上,

雪山、草地、饥寒、疲劳

天上飞机滥炸,地上敌军围剿......

艰苦的岁月,夜里哪有明亮的灯光啊

周总理在马背上指挥,膝盖上办公,

点燃的是松明、野蒿、古藤、灯草!

延安杨家岭窑洞里,

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呵,

和遍地的抗日烽火一起燃烧!

那地图上纵横交织的红色箭头,

是明灯射出的霞光万道

在西安,在重庆,

在南京,在上海......

任凭国民党反动派窥视、盯梢,

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呵,

是插在敌人心脏里的一把尖刀!

在碧波荡漾的中南海,

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呵,

闪耀着一个又一个通宵

在出国访问的飞机座舱里,

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呵

和星星一样闪亮;

在巡视祖国的列车上,

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呵'

和车灯一起赛跑!

眼——熬红了!

脸——消瘦了!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呀,

还在灯下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思考!

夜啊,静悄悄

静悄悄……

当我们在月下漫步

当我们在星下思考,

当我们在桌边静坐

当我们在灯前对照……

同志哪,你想过没有

该怎样象周总理那样战斗不息,

阔步跨上那继续长征的大道!

后来,这首诗入选语文课本,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海外。这首诗尽管不是在晚报上最先发表的,但晚报详细披露过此诗的创作经过,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1984年,《十五的月亮》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但在地方上真正家喻户晓,是从《北京晚报》的报道后开始的。”石先生不仅是晚报的老读者、作者,这些年来,也一直关心着北京晚报的发展。

他说,他希望晚报能够继续发扬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不说空话,写更多“接地气”的文章,积极保持与读者、作者之间的联系,同时注重文艺副刊的发展。他衷心祝愿《北京晚报》能够越办越好。

王雪飞:晚报让我一展才华

王治国一家是北京晚报的忠实读者,订阅晚报已经几十年了。王治国的女儿雪飞从小就喜欢画画。1991年初,当时的王雪飞才16岁。一天晚上,王治国拿着《北京晚报》对女儿说:“你不是喜欢画画嘛,晚报有个五色土副刊,每期都刊登一幅刊头设计,你如果有兴趣,不妨画几幅投稿试试?”

雪飞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找来了家里存的晚报,花了几个晚上,研究分析了五色土副刊的特点,绘出了自己设计的第一份刊头,寄给北京晚报。3月31日,《北京晚报》刊登了雪飞寄来的刊头,家里人都高兴极了,雪飞信心大涨。随后的几年,雪飞又陆续设计了一些刊头,在《北京晚报》上共刊登了29幅。

后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她又陆续刊登了上百幅。通过这种方式,她积攒下了几千元稿费,成为她参加工作前送给父母的第一份厚礼。直到现在,雪飞对晚报依然心存感激,她说:“我永远也忘不了,是晚报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勇气。”

王治国本人热爱书法。2015年4月,北京晚报体育版改版,推出了“动周末”栏目。标题中的“动”字是采用书法的方式写出,面向广大读者征稿。2017年的3月3日和4月7日两期报纸,刊登的就是王治国为晚报所题的“动”字。

他表示,北京晚报不愧是北京市民的“当家报”,既有最权威的声音,也是一个展示百姓生活风采的平台。这张报纸陪伴了他家两代人。王先生说:“虽然获取资讯的方式越来越多,但《北京晚报》在我们全家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白进效:我挂念晚报的老朋友

85岁的白进效老先生不只是北京晚报的一名读者。从1958年北京晚报创刊伊始,他就开始向晚报投稿。当时,白进效是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同时也是学校登山队的教练与副队长。

北京地质学院的登山队成立于1958年,成立之后,组织了一系列登山考察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白进效都会写下一篇文章,总结经验、记录感受。从1958年开始,白进效以“体评”这一笔名,将自己关于登山的文章投给北京晚报体育版。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

就这样,陆续有几十篇稿子在《北京晚报》上刊登了出来。一来二去,白进效也渐渐和当时晚报体育部的记者编辑们熟悉起来。这次,适逢晚报创刊60周年征集故事线索,记者应白进效老人之约与他联系时,老人十分激动。提到当年体育新闻部的记者编辑们,老先生心里还多有挂念。他说:“和晚报的这段缘分,一辈子都不会忘。晚报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像是一位老朋友。”

晚报一甲子 继续等您聊

我们的线索征集活动还在持续进行,目前已经收到了近百封邮件,接听了200多个热线读者电话,许多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

晚报在读者心中的位置,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既引为荣耀又深感不安,唯有加倍努力,方报答读者厚爱于万一。这次征集到的和晚报结缘的史料和故事,我们将尽最大可能和大家分享,在《60年:晚报故事》专版中细说端详。

专版将从2月16日大年初一开始陆续刊出。专版上的栏目设置有:“晚报上的我”,请您执笔以第一人称讲述和晚报的故事;“晚报有缘人”,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线索和晚报当年的报道,派出记者采写您的生活变迁;“剪报看今昔”,将陪您一起回顾那些值得追忆的生活瞬间;“头回看晚报”,听听新读者的肺腑之言。

这是一次老朋友的聚会,也是一次新朋友的结识。

我们在这里,随时恭候您!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刘琳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