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北京晚报》六十年与时代同行 一甲子“纸”因有你

2018-02-02 12:02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2月2日讯,昨天下午,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媒体推介会暨《北京晚报》产经专刊总评榜颁奖典礼在新闻大厦二层长安发布厅盛大举办。

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总经理兼北京市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曹志仁率领中国国家男子排球队与北汽男子排球队主力队员江川,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队员、北汽女排当家球星曾春蕾作为嘉宾来到现场。另外,著名影视演员张晞临及晚报忠实读者谷玉璋以及200余位各行业代表出席推介会。

创刊60年,《北京晚报》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记录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成为北京的文化符号。

年过九旬的老艺术家蓝天野不仅是《北京晚报》的读者,同时还曾经是晚报的特约记者,为晚报采写过多篇独家报道。天野老师虽然因故未能亲临现场,但他提前为本次活动题写了书法作品,他的作品“京都百姓纸媒”在现场亮相,同样赢得了掌声。

60年来,《北京晚报》始终与北京的城市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与北京人在一起;也与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在一起。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不论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江川、曾春蕾,还是沉醉于影视表演的张晞临,抑或是珍藏37年报纸的谷玉嶂,他们都与《北京晚报》有独特的情缘。他们不仅分享了与《北京晚报》的故事,还带来了特别的礼物。

随着每一位嘉宾的讲述,昨天的推荐会更像是老友重逢的故事会,既激情满怀又温情脉脉。

球星自述:从买晚报读晚报到成为晚报的报道对象

昨天下午,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的代表作为体育界特邀嘉宾光临《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推广活动现场。中国女排、北汽女排球星曾春蕾和中国男排、北汽男排球星江川的到来,给推广活动带来一股浓浓的、青春蓬勃的气息。

活动上,北京汽车排球俱乐部总经理曹志仁代表俱乐部表达了对《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的祝贺,曾春蕾和江川代表北汽排球俱乐部向《北京晚报》赠送了签名排球、球衣和围巾,《北京晚报》领导回赠给曾春蕾和江川的礼物是《北京晚报》上刊登有两人新闻报道的纪念版面。

现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曾春蕾和江川精彩的比赛画面以及《北京晚报》多年来持续关注这两名排球明星成长的新闻报道版面,两名排球明星先后登台,将他们和《北京晚报》的情缘娓娓道来。

曾春蕾:《北京晚报》记录了我成长的每个瞬间

曾春蕾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她说:“北京人谁不知道咱《北京晚报》呀,我从小就看父母一直读《北京晚报》,在那个网络还不发达的时候,《北京晚报》几乎就是北京人每天的新闻晚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小小的曾春蕾开始承担起家长派给的去买《北京晚报》的任务。上小学时,早自习上有一环节--《每日读报》,读的都是《北京晚报》上的文章。到了15岁,当还在什刹海体校接受训练的曾春蕾开始在排球赛场上崭露头角时,她也第一次出现在《北京晚报》的报道中。

带着标致性的微笑,曾春蕾说:“第一个报道我的媒体就是《北京晚报》,之后晚报就一直关注我的成长同,报道我的比赛,可以说《北京晚报》记录了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重要瞬间,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她看来,经过60年的发展,《北京晚报》已经融入到了北京人的文化血液里,成为北京的文化符号之一。

江川:《北京晚报》是北京文化象征之一

1994年出生的江川从小在二炮大院长大,“打小我就给姥爷下楼去买《北京晚报》,他天天看,如果一天不看,就觉得别扭。听说最早的《北京晚报》2分钱一份,当时我买的时候已经是5毛钱一份了,再后来就1块钱一份了。”说起《北京晚报》定价的变化,江川如数家珍。“我觉得《北京晚报》就是北京文化的象征之一,那么多年来伴随了几代北京人的成长,已经深入到了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说。

晚报读者把两件珍贵礼物送回“娘家”

昨天下午,在“纸因有你”--《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推介会上,两位在北京南城土生土长的晚报老读者张晞临、谷玉彰在各自为《北京晚报》带回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每件礼物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

演员张晞临:祝晚报越办越好

曾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饰演大风厂厂长蔡成功,在《黎明之前》中精彩绎情报处处长齐佩林的著名演员张晞临,说起北京晚报总是心怀感激。

张晞临说,当年他参加艺考时,朗诵的作品正是从北京晚报五色土中读到的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32年前,我在《五色土》上看到了这篇散文并从此和《北京晚报》以及这篇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一边骑着车,嘴里一边叨咕这篇文章去参加艺考。后来那篇文章被收进了中戏的艺考教材。”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张晞临在舞台上抑扬顿挫而又充满深情的朗读起《秋天的怀念》。现场所有人都被他的声音带入到一对母子相依为命生活的情景之中。

最后,张晞临满怀深情地说,32年前,我从北京晚报上读到了这篇散文,32后我又把这篇散文送回它的家乡--北京晚报,并以此告慰史铁生先生的在天之灵。他衷心希望晚报今后能够越办越好。

老读者谷玉彰:祝晚报继续作京城百姓小棉袄

今年66岁的谷玉彰作为晚报的忠实读者更是与北京晚报有一份独特的情缘。 “《北京晚报》在那个年代是绝无仅有的文化大餐,所刊登的新闻对百姓的生活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副刊又充满了文化特色,尤其是京味文化。38年来,每年10月,我一定首当其冲,抢先去邮局订上来年的《北京晚报》。一个月下来,我就将它们装订成册,加上牛皮纸封皮,一年下来,再将它们装在买来的纸箱内,放在干净不潮的地方。如今能够看到曾经收藏的老报纸能够得到妥善的保管我感到很欣慰。”

说到这里,必须回放一段令人感动的画面——2017年7月13日,谷玉彰把珍藏并装订好的自1980年2月15日复刊至2017年的所有北京晚报无偿捐赠给报社。37年的报纸有多少,载重5吨的130卡车,满满一车。如果以每月报纸装订成一个合订本核算,37年,至少要有近500个合订本!

老人说,他要给自己的宝贝找到一个最好的归宿。在他来,《北京晚报》就像是北京市民的小棉袄,现在他把“小棉袄”送回家了。

谷玉彰激动地说,“《北京晚报》自复刊以来,期期都记载着首都改革开放的每一点、每一件、每一处的发展变化。在此,我衷心祝愿《北京晚报》越办越好,继续做京城百姓喜闻乐见、愿意亲近的‘小棉袄’。”

再次参加北京晚报的活动,老人心满意足,他说捐赠晚报时他就想起一篇文章,现在文章写完了,题目叫:《京城百姓小棉袄 多年集报回娘家》。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孔宁 陈圣禹/文  刘平/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