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理发店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 让北京人与时尚“接轨”
2018年2月2日讯,中国人过春节,都从“捯饬”头发开始。坊间传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1959年北京的理发馆 北京日报李晞/摄
为了避讳,春节前的美发店,挤满了剃头的、烫发的、染发的人……生意格外火爆。
现在看来,这种场面再正常不过。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50年前,北京人能“烫”得上头发,要归功于上海人。
上海来的“一百零八将”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人的发型,可以说“土得掉渣儿”。
小孩和男人们剃个“毛寸”,女性不是齐耳短发,就是扎个马尾辫。
老北京的剃头挑子 北京日报资料图
相比之下,上海女人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烫发”,时尚方面把北京甩了好几条街。
不仅如此,洗浴、照相、服饰、饭店等服务行业,北京都赶不上趟儿,满足不了市民的需求。
服务业的落后和发展缓慢,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周总理提出“繁荣首都服务行业”的号召。
一方面,大规模改建、扩建原有网点。另一方面,则依靠全国兄弟城市的支援,将精英企业抽调到京城。
就这样,上海照相、洗染、理发的名店,连人带家伙儿都搬到了北京。
1956年7月12日《北京日报》的相关报道
其中,理发名店有“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都是上海的高档名店。
来之前,上海师傅们听说北京风沙大,气候干燥,冬天只有白菜豆腐吃。
但北京方面,对“迁京”的师傅,也给出相当优厚的待遇。
不但负担路费、提供来京后的住宿,而且保证来京人员原有工资不变,家属一年之内全部调入北京。
因此,能被选来首都工作的“上海师傅”都感到十分光荣。
据“云裳”来京的康邦章回忆,“四家理发店共来了108人,因此还被戏称为‘梁山好汉’。”
备受追捧的“四联”
“一百零八将”抵京后,最初的打算是要建四家理发店,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各区一个。
但北京的商业街就那么几条,既要位置好、又不能扎堆儿,一时间找不到那么多合适的地点。
最后,四家决定联合成立一家大型理发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乐松生起了“四联”这个名字,寓意取其“四家联合”之意。
四联门口排起长队 北京日报图
1956年7月26日,《北京日报》发布了“四联理发馆”落户东单金鱼胡同西口的消息。
在理发价格上,男子理发每人8角,女子电烫每人2元2角,单活单价。
“上海师傅”正在理发 北京日报高宏1961年摄
相比当时物价和满城剪发两三毛的行情,去“四联”理个头、烫个头,绝对算奢侈。
很多人都是结婚的时候,才舍得来这里“体面”一回。
“四联”把南方的细腻、时尚与北方的朴实、庄重相结合,为50年代的北京人带来新的时尚理念。
烫发的女顾客 北京日报高宏1961年摄
店里从上海引进的10把纯正的美国理发椅,在当时全国都是独一份儿。
老顾客王铭珍回忆,“一进门,理发员说话都是上海口音,跟侯宝林的相声似的,洗头都说,‘打一打好吧?’”
“美国进口的大椅子,坐着倍儿舒服,每人八条毛巾(进门擦脸一条、洗头两条、刮脸五条)……上海师傅活儿好,服务也好,让你花了钱心里也高兴。”
1956年8月4日,刊登在《北京日报》上的10款“四联”发型,成了不少北京女性追求的时尚风向标。
宝宝式、童化式、学生式、刘海式、三季波浪式
春秋式、双花式、轻便式、家庭式、发髻式
一时间,去“四联”理发,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无论是各界名流,还是普通百姓,都想体验一把上海师傅的手艺。
每天早上开门之前,很多人就在门口拿号、排大队。
尤其到了春节前,理发的队伍能排到米市大街。店员们早上五点钟就上班,一直忙到夜里两点才下班。
吴永亮 北京日报资料图
“我最忙的时候一天剪发130个,烫发40多个,差不多5分钟剪一个头”,老师傅吴永亮说。
烫发要开介绍信
正当四联理发馆的生意风生水起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烫发”被当作是“腐朽资产阶级”的产物,明令禁止。
四联的烫发、化妆项目被取消,收费标准也降到了4毛,店名先后改为“北京理发馆”“新风理发馆”。
“四联美发”重现出现 北京日报资料图
直到文革结束后,寒冰开始融化,“烫发”的项目逐渐“开禁”。
这时候,烫发还是“偷偷”进行的,想要烫发不仅要单位开一份盖着红戳的介绍信,而且只面向有形象需求的出国人员和文艺工作者。
吴师傅记得,当时著名演员田华和张金玲来理发店,拿着介绍信说是要到日本去演出,需要做个发型。
介绍信大致是:“今有我宣传队通知,因演出任务到贵店烫发,请予办理,此致敬礼。”
新引进的四台电烫机,吸引了众多顾客。北京日报图
当时,烫发是烫发,但仍不允许做大波浪,只能用小刷子给烫点花再扎起来。
尽管如此,托关系、走后门、变着法子开介绍信,求着给烫个发型的人越来越多。
“有时一封介绍信只能给一个人烫发,后来一封信竟然带四五个人来烫发,我们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吴永亮说。
但那时候,四联只有一台电烫机,不托关系、走后门,根本甭想排上号。
改革开放以后,烫发终于不再偷偷摸摸了。
90年代的四联美发。北晚新视觉图
“四联”扩建装修,重张营业。建起使用面积72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楼下是男部和洗衣间,二楼设女部。
理发座椅从原来27把增到56把,还增添了修眉、纹脸、化妆和制作假发等服务项目,这在改革初期的北京可谓开风气之先了 。
“四联”的电烫机增加到了4台,前来围观烫发的人,引来外国记者的关注。
引来市民围观。北晚新视觉图
好几家外国电视台的驻京记者发现这一重大新闻后,纷纷跑来报道:中国许可烫发了!
1990年,国家取消服务业统一牌价,美发行业全面市场化。北京城的理发馆,遍地开花。
在游人如织的王府井大街上,“四联美发”变得不再起眼。
四联美发今貌 张宁/摄
曾经年轻的“上海师傅”,如今变得年迈。经常光顾的老顾客,也都在一天天老去。
在座的顾客很多是老人 张宁/摄
这家理发馆背后“海派”味道,则成为北京城的传奇,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来源:芝麻匠通讯社 杏仁茶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