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北京庙会老艺人:“李记茶汤”老掌柜重现江湖 “巧娘”练摊制新花

2018-02-05 13:10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2月5日讯,最近,“封壶”了18年的“李记茶汤”老掌柜重现江湖,在社区庙会上一展身手,让小20年没尝过老爷子手艺的食客过了把瘾。和李老爷子一样,不少老艺人们为了备战庙会,提前几个月就忙活开了。这不,很多社区大妈都会做的手工艺品丝网花,就让“巧娘”杨泯创出了花样。一门手艺一段传承一份情怀,传统的东西要传承也要创新,一批老艺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念,为了留住记忆。

“封壶”了18年的“李记茶汤”老掌柜重现江湖

“封壶”18年 茶汤传人社区庙会再亮相

从上周六开始,白塔寺宫门口东岔胡同就热闹起来,为期一周的白塔寺社区“微妙会”正在这里举办,茶汤、糖葫芦、糖卷果等老北京小吃还有京剧大鼓快板等多种曲艺节目,让老街坊和慕名而来的市民提前感受到了热闹的年味儿。为何叫“微妙会”?因为庙会规模小,“妙”则是为了呼应白塔寺的另一个名字妙应寺白塔,在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之间,白塔寺庙会曾经是北京四大庙会之一。因此,这场老街坊寻找儿时记忆的微缩庙会就被命名为了“微妙会”。

周六中午12点58分,“微妙会”拉开了帷幕,主会场就在宫门口东岔胡同南口的白塔社区会客厅里。一进客厅,最显眼的要数大桌案上的那把大铜壶,这个做茶汤用的铜壶平常只能在传统庙会和极个别的老北京小吃店看到。“微妙会”的茶汤可不是一般的茶汤。“掌柜”是71岁的李连宝和弟弟李连祥,只见李连宝往铜壶的壶嘴儿位置一站,右手拉起冒着热气的壶把儿,左手同时抄起两碗装着糜子面的小碗,左腿往前迈上半步,上身往前一个大哈腰,让两腿顺势变成了工字步,壶嘴儿里的沸水瞬间流出,左手的碗正好接住了小拇指般细的水流。待两个碗全部被开水冲调过后,老爷子整个身子再往回一撤,两碗茶汤就冲好了。别看李连宝已经71岁,但宝刀未老,全套动作一气呵成。碗里撒上芝麻、红糖等调料,一碗地道的茶汤就做得了。

十几年没见李连宝亮手艺的老街坊们,看得感慨万千。六七十岁以上的老街坊,很多都还记得,小时候逛白塔寺庙会的时候,庙门东侧有个“李记茶汤”,而“李记茶汤”的摊主,就是李连宝的父亲。李连宝从小跟父亲学手艺,不仅传承了茶汤、油炒面、盆糕等老北京小吃的技艺,还学了元宵、炸糕、黄白年糕其他老北京小吃,总共加起来有近百种。

“您这茶汤真跟别人家的不一样,居然能吃出糜子面儿的清香来。”一位食客端着茶汤碗跟李老爷子攀谈起来。“您真是行家。”李老爷子一听,竖起了大拇指,“我这糜子面儿可是纯手工磨出来的。”李连宝打开了话匣子。别看拿在手里的是一碗简简单单的茶汤,碾子用什么样的石头、用多少岁的驴来磨面、用什么样的铜来造壶,都非常有讲究。“为什么要用小毛驴拉碾子压面?小毛驴一分钟才走7圈,磨出来的是原汁原味儿的,虽然电磨1分钟能转上千转,但磨出来的面都是热乎的,营养和味道都流失了。”现在虽然不能用小毛驴拉磨,但这次“微妙会”上用的糜子面,都是专门用手磨的。

不少老街坊上一次吃到李连宝的茶汤和油炒面还是十几年前的事情。2000年之前,李连宝在白塔寺附近开小吃店,2000年关店了,李连宝也就此“封壶”,过起晒太阳、遛弯儿的退休日子。虽然李老爷子“封壶”了,但手艺一直没有扔,隔三差五就在家炸个油饼,做个松肉,逢年过节做上几十斤盆糕送给街坊邻居。“老祖宗留下这些传统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北京人的,是国家的,不能在我手里失传了。我都71岁了,剩下的时间能有多少?外面也有卖炸糕汤圆的,但老北京的手艺根本不是那个味儿。说实在的,搞北京传统小吃的,我这个年龄是最后一番儿了,如果我这代人再不传承下去,就完了。”李连宝说到这儿,用手在自己的大腿上重重地拍了一下。

“巧娘”练摊 花样翻新是秘笈

用剪刀将细铁丝剪成长短不一的几截;将铁丝弯成大大小小的圆圈,调整成花瓣的形状;铁丝圈外面罩上五颜六色的丝网;捆扎成花朵的样子;最后再搭配上花蕊、花枝、叶片和果子等配件。不断的弯折缠绕后,一小枝丝网做成的花朵在杨泯满是老茧、有点变形、又布满水泡的双手中诞生了。当记者惊叹丝网花的精致和杨泯的巧手时,她却拿过那只小花解释说:“做成这么简单的可不行,庙会上根本卖不出去,得创新,花样翻新。”和杨泯对话的过程中,“创新”是她最常提到的两个字。为了创新,她不惜坐仨小时公交车去丰台采风,就为了自己手底下做出的东西,跟别人的不重样。

正在制作丝网花的杨泯

今年60岁的杨泯家住东四六条胡同,退休前曾经是一名高级厨师。“我身体不好,糖尿病、冠心病。腰做过手术,现在腰里还有6根钉子呢”。爱做手工,没事又爱琢磨,10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杨泯第一次接触丝网花,立刻就着了迷。几根铁丝,几块像丝袜一样材质的布,简单加工后,竟然就能做出一朵仿真花来,这让杨泯觉得十分神奇。她跑去书店,买回了一本丝网花制作教程。回到家,便开始按照书上教的,自己一点一点摸索起来。很快,她的丝网花制作水平越来越高,甚至开始带起了“徒弟”,手把手教起了社区居民。

2006年,为了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生活问题,帮扶妇女居家就业,东城区第一个“巧娘工作室”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体育文化中心挂牌成立。下岗女工、困难妇女来到“巧娘工作室”,学习钩编织、刺绣、布艺、珠艺、丝网花制作等一系列的手工技能。能制作精美丝网花的杨泯,很快就成了东城在册的巧娘之一。

技能有了,如何打开产品销路,将自制的手工艺品卖出去呢?东城区巧娘工作室发展协会会长郑全生说,妇联经常和各类展销会、展览、庙会等活动联系,为巧娘们提供免费摊位。像地坛、龙潭两大庙会就已经连续多年在最显眼的位置,为失业、退休的巧娘们设置“公益摊位”了。

初入庙会,没有任何摆摊经验的杨泯就遇到了挫折。为庙会备货往往提前两个多月就开始了,杨泯为摆摊准备的是单枝的玫瑰花。“一共做了300多朵,一朵花就要用铁丝折12个花瓣,各种颜色的都有,手上磨得全是水泡。”一大早7点多,满心欢喜的杨泯将丝网花装进两个大桶,骑着电动车拉到地坛庙会上。一整天下来,丝网花的价钱一降再降。10块钱一枝的花被迫降到了10块钱4枝,再降到10块钱5枝,最后2块钱一枝……一次庙会摆摊失利并没有让杨泯失去信心,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第二年,距离庙会还有好几个月,杨泯就提前展开了调研。她坐了将近3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丰台花卉大观园采风,到公园仔细观察郁金香的形态,观察牡丹、蝴蝶兰的样子。“我总结了经验,红色、粉色这样喜庆颜色的丝网花最受欢迎,得多预备。还有一种蓝色的花,年轻人喜欢,说叫‘蓝色妖姬’,这个也得多做。最近一些单位流行摆放大盆的蝴蝶兰,我就买花盆,仿照蝴蝶兰的样子做成丝网花。反正就是随时得关注鲜花的流行趋势,流行什么,我就做什么。”

创新,已经成了庙会上巧娘们的秘笈。郑全生说,每年庙会之后,巧娘们都会总结,看看哪些产品卖得好,看看谁的东西卖得好。

巧娘的庙会摊位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郑全生指着杨泯和身边几个巧娘,有点儿埋怨又有点儿心疼地说:“这些巧娘都有个毛病,爱心泛滥。她们在庙会上摆摊卖东西,顾客来了随便砍价。您知道吗,卖出的哪一样东西有时候得不吃不喝花一整天工夫才能做出来,但其实就赚几块钱、十几块钱。”杨泯感慨地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审美也年年都在变化,眼光越来越高。所以,庙会上摆摊卖的东西就必须跟着潮流走,年年都得有创新,东西还要上档次。

一边说,杨泯一边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个精巧的透明小花瓶,里面错落有致地插着丝网花和装饰的枝叶。“这是最近市面上新出的一种材料,叫银网,巴掌大的一小块就得4块多钱,半镂空,又掺着银丝,做成花瓣特别漂亮。”杨泯将自己新创的丝网花插在花瓶中,做出了20种不同造型的瓶花。“这是特意为了今年的庙会新研发的,投石问路,先看看行情。就这20瓶花,我已经做了两三个月了。我还琢磨着继续研发点儿新品呢,现在坐办公室的年轻人喜欢在电脑旁边摆个小盆景,我打算试着做点一枝梅、小蝴蝶、多肉植物之类的微型盆景。人老了,心不能老,得时时创新嘛。”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叶晓彦 张楠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