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近百日 看看寒夜中的温暖守护

2018-02-06 13:46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2月6日讯,深夜街头,气温逼近零下10摄氏度,冷风吹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手伸出来一会儿就会冻僵。

这样的寒夜,却有一群人整夜奔波,寻找着街头、墙角、立交桥下那些露宿的流浪者。这样的奔波他们已经持续了3个多月。

从11月1日至今,本市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市民政局深入各区进行督查并参与救助行动,劝导救助流浪人员。从去年11月1日至今,全市民政部门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共出动救助巡视车3307台次,参与救助的工作人员8889人次,巡查9838个点位,发现露宿者1889人次,街头救助1298人次,站内救助3093人次,发放食品1405份,发放棉衣和棉被1281件,通过跨省接送使345名特殊困难受助人员顺利返家。昨晚,记者跟随东城区、石景山区和丰台区民政局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实地展开巡查,见证了救助人员们深夜的坚守。据统计,昨天当晚,全市16个区民政部门负责人均带队参加了救助巡视活动,共出动巡视车55台,参加巡视人员187人,巡查148个点位,发现露宿者32人,街头救助23人,发放食品28份,发放棉衣和棉被数25套件。

遭拒

东城区建国门桥

左手提着开水壶,右手捧着方便面,胳肢窝里还挟着军大衣……昨晚9时许,东二环建国门桥西南角的古观象台附近,东城区民政局救助站副站长曹辉和同事一直是这样的造型,双眼还不停地四处寻找着。在古观象台西侧,曹辉扒拉开一堆树枝,在一处电力设施外发现睡在地上的一个人影。流浪者身上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身子底下垫着一条褥子,身上盖着一床被子。为了“套近乎”,曹辉用热水给杨松泡了一碗方便面,递到了他的嘴边。这名流浪者名叫杨松,来自河北邯郸,今年37岁,在此处逗留已有一个月左右。“今天能跟我们回救助站了吧?”曹辉的这句话透露出他跟杨松是认识的。原来,杨松来北京打工,白天外出找工作,晚上就来此地露宿,救助人员和志愿者大约在1个月前发现了他,但每次劝他去救助站提供帮助,都被他拒绝了。“天太冷了,快过年了,我们帮你买票回家啊。” 曹辉蹲下身劝说道,杨松虽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是摇摇头拒绝了。无奈,曹辉和同事只能将物资留下后离开。

成功

东城区东单某地下通道

晚10时许,东单路口东侧的一个地下通道内,由于这里刚装修完不久,干净明亮,一眼望去,一位躺在地上的男性露宿者特别显眼。男子自称马晓辉,是甘肃天水人。一周前,东城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发现他每晚到这儿露宿便展开救助,“现在身上的衣服、被子都是救助人员送来的。”曹辉递上一碗热腾腾的方便面,随后蹲下劝他:“快过年了,跟我们到救助站吧,我们帮你买票就可以回家了。”马晓辉低下头犹豫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曹辉和同事们长舒一口气,这也是昨晚两个多小时中成功劝往救助站的第一人。

送暖

石景山区苹果园

昨天晚上10时许,记者跟随石景山区救助管理站站长赵宇一行来到了位于苹果园街道的一处便道,绿化带隔离墙边,一位老人正躺在自制的“床”上。这张“床”由两层垫子和中间的一层褥子组成,老人身披旧棉衣,窝在里面取暖。老人叫张岩,今年64岁,祖籍山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来到北京上访,去年下半年流落到苹果园附近,也是多次劝导无效的一位。“我们给您送棉被来了,天冷,别冻坏了。”石景山区民政局副局长苑翠珍从车上拿下一床新棉被,双手递给老人。张岩抢步上前,一边接过被子一边道谢:“政府每天都来看我,送吃送喝还送东西,我心里特别感动。”这时,一旁的赵宇递过来两盒泡面,张岩连忙摆手:“我饭盒里有剩馒头,不麻烦您。”赵宇一边帮张岩披大衣一边把泡面摁到他手里:“吃点儿热乎的,觉得太冷就跟我们去救助站,洗个热水澡。”赵宇告诉记者,白天,张岩会自己骑着三轮车到新发地拉水果和蔬菜贩卖,晚上则露宿街头,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来探望劝导,但老人就是不肯回家。当晚,张岩也没有前往救助站,但他承诺,一旦想通了,会自行前往。“政府关心我,我不能给政府找麻烦。”他说。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叶晓彦 胡铁湘 甘南 实习记者 张骜 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