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繁花》是否只是“魔都之花”? 搬上美琪大戏院媲美《茶馆》

2018-02-07 12:00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有《茶馆》,上海有《繁花》。”初听到这样的对比,颇有些不以为然。毕竟《茶馆》是北京人艺在老舍经典文本基础上创作出的中国话剧史上的传奇与高峰。而《繁花》,虽然原著小说已经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以及201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但其作为话剧被搬上舞台,还需要经受观众和时间的考验。

《繁花》小说一经出版,王家卫就极感兴趣,他说“这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图》”,于是买下了版权,要亲自将其拍成电影。而在王家卫的电影《繁花》正式开拍前,舞台剧《繁花》已于近日被搬上了上海美琪大戏院的舞台,引得沪上一片“《繁花》热”。由于《繁花》小说采用上海话本方式写作,吴语对话,因此话剧《繁花》也采用了沪语演出。上海观众会觉得特别亲切,但听不懂上海话的外地观众,会不会因此感到隔膜呢?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刚刚降了初雪的上海,走进美琪大戏院,观看这部上海话演出的话剧《繁花》第一季,没想到却收获了一份惊喜。

舞台剧《繁花》的主创和演员都很年轻,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演员基本选的都是一群上海弄堂长大、会说上海话的本地青年人,而导演马俊丰和编剧温方伊竟然都不是上海人。

担任编剧重任的,是因《蒋公的面子》而在中国戏剧界颇有名气的90后南京女孩温方伊。起初她自己都很诧异,又不是上海人,又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事,为什么会让她来做《繁花》的编剧呢?不过她又特别喜欢这部小说,她说:“我喜欢本书不偏不倚的态度,对于人世间的悲喜,不评判,冷峻又慈悲。”其实,这样的态度,和当下不少早熟的90后对于世相的心态颇有暗合之处,“我看到是我现在所处这样一个时代,我觉得这也是能和当下很多观众产生深刻共鸣的时代。我小时候经常在上海机场转机,所以对于上海最早的印象就是一个连通世界的地方。我们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而城市很多时候就像飞机场一样,身在城市里有大量的陌生人今天来到我们身边明天就走了,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消息,我觉得这和《繁花》所写的很相似,大量的过客在这个城市来来又去去。”

导演马俊丰也不是上海人,他2008年考到上海戏剧学院读硕士,如今在上海生活了十年,成家立业,定居于此。对于将《繁花》搬上舞台,他兴致勃勃,并大胆提出了“时代肌理,当代表达”的创作理念:“我们不是排上海,而是排金宇澄笔下打动我们的那一部分上海,那就是在读原著过程中引起我们情感涟漪的一部分东西。作为导演,我更多时候是一个观察者。我想以此剧献给上海和更多城市中,历经风雨依然奋力前行的人们;献给那些看似无意义、而终究会在生命画卷中闪闪发光的日子。”

而演出中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音乐和多媒体,则特邀了极有个性的上海本地出生长大的年轻电子音乐家B6、多媒体艺术家雷磊等,他们为舞台上的《繁花》赋予了既怀旧又新鲜的质感,让人从整体感官上沉浸于其中的风情万种。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改编演绎《繁花》,金宇澄本人一点都不担心:“看到年轻团队,我仿佛看到了时间。我的小说就到这里了,把它搬上舞台,肯定会有超越小说的、崭新有独立意义的载体。”金宇澄没有看错,话剧《繁花》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也生发出了独特的风格;既让上海观众可以常常会心发笑,也让听不懂沪语的观众同样能产生共鸣,并为之感伤落泪。

话剧遵循原著的结构,让上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互相交替进行,精致细腻暗潮汹涌的平静,和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喧嚣互为映照,最终融合在城市的底色里,无分你我,组成上海人、中国人的共同回忆。沪语特殊的质感和优雅的市井气,具有独特的韵味,再加上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和咿咿呀呀的王盘声老唱片入戏,更是令人痴迷回味。

最重要的是,舞台上不见激烈的戏剧冲突,但却在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中让人窥见时代的大悲喜,能看到花开的繁盛,也有花逝的苍凉。“不响”的背后,是千言万语,是震耳欲聋。而台下的人,也随着台上人的成长与变迁,勾起内心的无限悲欢,在洞察了人生最深的隐痛与悲哀、无奈与无解之后,也愈发领悟“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

最后一幕,沪生在邮车上拆到姝华写来的信,姝华在孤清的灯光里,缓缓念出:“年纪越长,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沪生将信纸撕碎,抛向空中;随着倒放的六七十年代视频,剧中人物一个个全部出现在转台上,黑色的叠影投映在底幕上,满台的繁花落尽,逝者无追,《新鸳鸯蝴蝶梦》响起,演员谢幕……在“看似个鸳鸯蝴蝶 不应该的年代 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 花花世界 鸳鸯蝴蝶 在人间已是颠 何苦要上青天……”的歌声中,多少人于黑暗中掩面而泣。

走出剧场,忽然觉得更懂上海这座城市,而且也有一部分血脉融于其中。再喝上一杯主办方精心安排的老上海麦乳精,那份来自儿时记忆的甜滑香浓,交织起此时的五味杂陈,更让人回味无穷。

今年五月,春暖花开之时,这部沪语版《繁花》就将来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并在全国巡演。盼望着这朵在冬日飞雪中绽放的“魔都之花”,能花开遍地,将一城之美,化作这个时代的万千繁花。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润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