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一个北京人心中的古文化情结 七年走遍山西119个县市区

2018-02-08 12:12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一望无际的黄土地、血红的残阳、隐约可见的断壁残垣……在44岁的北京人刘勇眼中,山西是一片吸引他流连忘返的神秘之地,黄河岸边、太行山上的长城残墙、千年古寺、大院古村所,7年的时间,他走遍了山西119个县市区。

别人去山西多爱往风景旅游区里扎,可是刘勇却偏偏爱往别人都不愿意去的穷山沟里钻,因为那里才是等待人们去揭开神秘面纱的山西。“山西是全国现存早期地上文物最多的地方,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山西遍地都是的文化遗产因为这些年来不被重视,很多已经或正在消失。”刘勇说,行走在山西的每个角落,除了探访古迹、追溯历史文化,他更希望通过自己记录和故事激发年轻人去客观了解文化的根,在此基础上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民族文化。

曾经:困惑职业前景迷失自我

44岁的刘勇在北京胡同里长大,因为喜欢历史,高考那年,他报考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又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刘勇说,如果没有什么变动,他似乎能够看到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继续攻读学位,留在高校当老师,一直工作到退休……

虽然学的专业是历史,可刘勇并不是个只喜欢读书的书呆子。或许,是留存在骨子里的那么一点儿不安分,1999年他拿到硕士学位毕业后,没有选择留校,而是选择了一份“与历史有交集”的职业——人文地理杂志编辑。“在大学里,我能够预知自己的将来,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而到了社会,一切都是未知,我喜欢去探索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在辞职之前,刘勇最后的工作是在华远国旅做旅游书,其中“畅游美国”、“畅游日本”等已经印到第十版了。做了10多年的旅游编辑,刘勇曾策划过选题,去国内外采访,但是他觉得那些杂志上的游记,有很多是摆拍的是经过人为加工过的,并非是真实的生活,他厌倦了这样的工作,想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转变:行走中找到人生新目标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是自己想要的?是养家糊口还是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刘勇自己也有些困惑,“裸辞”后,对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目标他并不明确。于是,他就想不如给自己放个长假,去别的地方转转。或许,换一个环境,能让自己静下心来。

刘勇读研究生时,曾读过一本记录西行故事的古代名作,根据这部名作中的记录,作者的家乡就在山西东南部襄垣县。于是,追寻着幽山空谷、佛殿竹林,刘勇一路探寻,在襄垣县仙堂山,他看到了残存的5座石经幢构件,其中有一个的题记写着:“至道三年二月七日”。“至道”是北宋太宗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这件经幢竟是北宋初年的遗物。

这段访古经历让刘勇把今后自己的旅行也定在了山西。起初,他给自己定了3个月的时间,一边旅行,一边翻阅资料,写一些旅行记录,3个月下来,竟然也攒下了八九万字。路走的多了,刘勇反倒觉得自己对山西越来越不了解了。这些疑团把他探访山西的欲望激发了出来。他的山西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人生的目标似乎在不断的走走停停中有了新的定位。

探访:每一次都能收获温暖

刘勇去的地方,并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云冈石窟……而是位于黄土高原纵横沟壑深处的各类文物古迹。这些地方,有的需要坐长途汽车,有的连直达的公共交通都没有,刘勇在山西利用各种交通工具,绿皮火车、长途车、拼车、包车,甚至是三轮车、摩托,对他来说,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行。

在山西寻古的7年里,刘勇感受到的,除了大城市中难得的平静,还有当地老乡们的质朴。有一回去偏关,刘勇在路边等很久都没车路过,一个中年人过来,主动搭讪,说他是附近工地的卡车司机,卸了货就能走。“我第一次坐那么高大的卡车,视野开阔,感受非常奇特。”刘勇说,司机的家离县城还有一段距离,不仅把自己留下来吃饭,还用摩托车带着他去县城,转了城里的几个古迹……萍水相逢却那么热情,刘勇十分感动。

从侯马西站去介休,没有直达的长途车,那一次探访,刘勇便坐上一辆去霍州的车。在车上,售票员主动帮他联系到一辆正巧去介休的长途车。还有一次,刘勇在傍晚时分搭乘上了一辆去沁水的长途车,在车上,他遇到了回家的农民工兄弟,他们恰巧住在柳氏民居附近,在得知刘勇寻古的事情后,他们找朋友的顺风车带刘勇来到土沃村,分文不取……刘勇在访古笔记中,记录下了这些点滴温暖。“一个真正的旅行者,不该是个‘入侵者’,要对别人的家园抱有敬畏,这样才不会被人反感,才能得到尊重和收获善意。所以,我选择去山西,去寻找那些过往的精神和物质碎片。”

全国80%的早期地上文物都在山西,对刘勇而言,山西就是一个等待发掘的巨大宝库,等着他去寻宝。每每看到那些制作精良的传统木构建筑、精美的彩塑壁画、珍贵的祖先题记……刘勇会从这些不说话的物件上,读出历史的沧桑和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在山西,刘勇践行着万卷书万里路上的人生。文物是历史的载体,这些文物古迹能在原地保存至今,根源还是因为人。边走边研读,不仅让他触摸到了真正的历史,也从心底爱上了这片土地。用他的话说,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当然,去探访并不是一帆风顺。“有时候你到了一座寺院,但是看门人不在,只能等到下次再去。”刘勇说,山西村庄里的古迹很多,但是由村民担任的文管员大多家里还有田地要种,为谋生忙碌。山西的老乡们让刘勇看到人性质朴的一面。那里保存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原汁原味的早期文化,村民们都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刘勇,让他能够近距离地触摸到那些原生态的文化遗存。

探访:带着课题追寻历史脚步

在不断的行走中,刘勇也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山西省古建公司的资深工程师孙书鹏就是其中一位。两人最早在微信上认识,谈话中刘勇得知,孙书鹏在做一个修缮灵丘古塔的项目,恰好过去他没有进入塔内观看过里面的辽代壁画。于是,他再去探访。这样重复性的造访,在他的旅行中不乏其例。刘勇称之为“补课”。但还有一些地方,因为天气、闭馆、维护等原因没有去成,或需要多次考察的,他都愿意不厌其烦的再去。因为每次去探访,文物所呈现的状态不尽相同。

每一次田野访古,刘勇都会预先做足功课,力求高效完成既定目标。作为专业的研究者,刘勇的行走并不是人们想象的背个包随便走走。他是带着“课题”去做研究,每次也都会认真地对自己的探访进行记录。“再过百年,后人可以从记录中了解文明的痕迹。”

7年的时间,刘勇的足迹踏遍了黄河岸边、太行山上、千年古寺、深宅大院,那些尘封的文物,让独行的刘勇在恍惚中已穿越千年:比如在稷山县马村,青龙寺元代壁画和宋金墓群戏曲主题砖雕墓群就紧挨着;五台山、云冈石窟和平遥古城是山西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它们身边也有常被忽略的美景——五台山外唐佛光寺、南禅寺为代表的台外古寺群;大同城里的上下华严寺、善化寺、外长城沿线的密集古堡群;平遥城外双林寺2000多尊彩塑、镇国寺万佛殿建筑和造像……刘勇常常遇到的情况是,游人几乎为零,很多地方都成了他的“个人专场”。看到这么多少人关注的瑰宝在这里还保持着原生态的沧桑,这让他既感到庆幸,同时也感到文明的传承任重道远。

努力:让更多人重视传统文化

一年有大半时间,刘勇都是在黄土高原的山川河谷中度过。在山西行走了7年,刘勇的足迹踏遍了119个县市区,路走的越来越多,探访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他想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很多古迹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2015年,刘勇在晋北探访广武段明长城残存的的城门洞,一年后,曾经矗立在山头的孤独的塞外之门坍塌,刘勇在痛心之余也不断反思文物保护。“这里有大量的传统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再上台阶急需形成各方合力。文化旅游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古迹深藏山中,它们或是被遗忘,或是悄然消失。”

在文物保护方面,刘勇也有自己的想法:“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文物古建,一旦损毁,即使修复,也是现代的仿品。”在行走中,除了对历史文献典籍的考证,他也发现更多了现实问题,“就拿古建修复来说,需要修的太多,人员缺口巨大,材料供给严重不足。比如,很多木材需要放置一两年后才能用于施工,但现在为了赶工期,这些细节已经很少被注意了。”

刘勇把自己行走多年的经历汇集成册,通过图书和自己的微信公号传播。他说,他希望能和同道中人一起梳理家底,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环宇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