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她笔下的未来也是历史

2018-02-09 22:57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7年在英国文学图书销售榜上,前10名里女作家竟然占了9席,男作家只有村上春树上榜(第6)。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排名第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年近八十,笔耕不辍,涉猎广泛,永远不愁没话题。去年,根据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改编的两部美剧《双面格蕾丝》和《使女的故事》,无疑助推了她的作品大卖。

作者: 沈沣


两部小说均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的一贯主题——女性在强权面前的生存和反抗。美剧《使女的故事》口碑更佳,播出之后连夺大奖。在《使女的故事》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虚构了一个集权主义的基列国,暗指美国。在基列国,女性被剥夺了财产和工作,从社会退居家中,而使女则是作为当权者的大主教们的附属品,被专门训练为他们的生育工具。她们一袭红衣,一顶白帽,成为公有资源,“能行走的圣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使女的故事》中跑了下龙套。珍妮在忏悔课上讲述被强奸的经历,是剧中震撼的一幕,使女们被强迫着大喊这是珍妮的错。伊丽莎白·莫斯扮演的奥芙弗雷德不肯就范,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扮演的嬷嬷上前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大喊了一声“快说”。如果从好莱坞选个演员扮演她,应该选梅特尔·斯特里普,气质太像了。

使女们被剥夺了姓名权。主人公奥芙弗雷德的真名并未在小说中明示,美剧里说她叫“琼”。不少原著粉探微索隐,断定奥芙弗雷德应该叫“琼”,因为小说中使女们在寝室里通过唇语互通姓名,只有“琼”这个名字没有第二次出现过。去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认可了这个名字,“虽然不是我最初的想法,但是这名字挺合适,读者喜欢那就叫这个吧。”1990年《使女的故事》曾拍过一版电影,电影奥芙弗雷德的真名则叫“凯特”。

小说写于1985年,意识远超时代。30年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预言了围墙内的美国,如今变现。《使女的故事》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赢得了一个科幻奖项——亚瑟·C·克拉克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则倾向于把《使女的故事》定义为“推想小说”:“科幻小说会写怪物和太空船,推想小说则会成真。”

把《使女的故事》当做历史小说也不为过。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动笔写作此书之时,身处柏林墙还未崩塌的德国,感受着时刻被人防范、时刻被人监视的铁幕氛围。小说具体地点发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市,正是哈佛大学的所在地。上个世纪60年代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在哈佛大学攻读两年,最终放弃博学学位的深造。当时的哈佛大学不会聘用女教师,因此即便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读下博士学位也无法留校任教,像拉蒙特图书馆甚至也不许女学生进入。在哈佛的经历让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感觉自己是“寄生上巨大的男性学术皮肤上的一颗疣”。她在哈佛的图书馆研究萨勒姆女巫审判的资料,小说中哈佛大学的围墙上吊起了示众者的尸体,这样的场景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已经把原著故事拍完了。第二季计划于今年4月25日回归,从先行放出的预告片来看,迎接奥芙弗雷德和基列国使女们的,会是更黑暗的一个未来。

(原标题:她笔下的未来也是历史)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