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内

解读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进展 距离成功还有多远?

2018-02-14 12:06 编辑:admin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2月14日讯,良渚古城遗址日前被确定为我国201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由国家文物局代表缔约国政府签署的申报文本已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这一步,是否意味着申遗工作万事俱备?良渚古城,是否已胜券在握?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刘洋13日就这些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文本提交 严格的审查即将到来

“世界遗产申报是以国家为主体开展的一项集专业性、复杂性、长期性于一体的国际化事务。”刘洋介绍说,从最开始的筛选、培育预备项目到最后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表决,时间跨度可多达数年甚至十数年,其间需要举各方之力开展大量细致繁复的工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估报告,将直接影响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最终结果。文本的提交仅仅意味着正式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官方程序,接下来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刘洋说。

任重道远 尚有大量工作亟待开展

刘洋表示,对良渚遗址的分布、遗迹组成和历史文化价值不断有新的认识,最终确定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随后指导当地政府配合专业团队,历时11个月完成了20件资料、200余万字、5330页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材料,并如期正式提交。在即将到来的长达一年半的审查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刘洋说,一方面,我国需同咨询机构保持密切沟通,努力使遗址价值、保护管理现状和长期规划得到对方充分认可,必要时还需按要求及时提供补充材料,就某些受到关注和质疑的问题作出说明或澄清;另一方面,要全力推进遗址保护管理、环境整治、阐释展示、档案监测等各项工作,抓紧落实相关保护措施,消除不利因素。

挑战重重 “限额制”今年正式实施

我国已连续多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目前拥有世界遗产52项,其中文化遗产36项,自然遗产12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为解决《世界遗产名录》中世界遗产类型不平衡、区域分布不平衡、时代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今年新的“限额制”开始执行,即最多每年审查每个缔约国的1项申报项目,每年审查申报项目总数不超过35项,更多鼓励自然遗产、混合遗产、跨国项目的申报,并向世界遗产数量过少的国家、新近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国家、若干年内未申报的国家倾斜。刘洋表示:“中国等世界遗产数量较多的国家在今后的申遗道路上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据新华社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