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实拍“冰临城下”的锦州9-3油田: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2018-02-23 21:08 编辑:TF000 来源:北京晚报

1月24日,7.2级大风以每秒11.1米的速度,横扫海上“孤城”——锦州9-3油田。平台桩腿被流速为每秒0.4米的海冰频繁撞击着,犹如发生了小型地震。这天是农谚中“冻掉下巴”“冻死寒鸦”的腊八。即便到了午后,空气中依然流动着阳光无法驱散的冰冷。

27岁的李亦凡站在船头,手握十分钟就冻成砖头的手机。他从新疆来,辗转八千里路,反向过年逆向迁徙,只为赴天山和渤海间的一次约会——年前的最后一次倒班。

除冰人员徒手搬运“爬上”平台的海冰。

出现在他面前的锦州9-3油田,正被茫茫海冰围困。

这是我国最北部海上油田——锦州9-3油田经历的第19个冬天,海面上正盛放着一朵朵洁白的“冰莲”,一根根“冰指”在潮汐中律律而动,一块块被破冰船碾碎的碎冰瞬间冻结一体,形成小型的“冰山”……

用于融冰作业的地热水雾飘落在除冰人员的脸上,瞬间成冰。

让他目光一凝的,是那一眼望不到边、浮云一样的大型浮冰。它们是货真价实的“白色杀手”。一块6公里见方、厚1.5米的冰块,在流速不大的情况下,其推力可达4000吨,足以推倒一座海上建筑物。

站在向平台上方移动的吊笼上,他四下望去,只见海冰绵延无际,似一床棉被,裹着沉睡的辽东湾。冰缝之间嵌着载他而来的倒班船。因为海冰肆虐,原本2个小时即抵达的倒班船,行驶了5个多小时。

半小时后,李亦凡推开生活区门口新挂起来的挡风帆布。身后鱼贯而出的是同样逆“返乡潮”而来的于健、刘金龙、余合林。他们分别来自甘肃、陕西、湖北,但此刻,无一例外是抗击海冰的“士兵”。天黑之前,他们将分别战斗在不同的地方。

生产保障人员手握冲冰设备,利用地下热水进行融冰作业,除冰现场热气腾腾。

挥手之间,倒班船缓缓向陆地方向移动。即将回家过年的操作班长杨敏政,看起来并不轻松。冰灾最重的一年,海冰的厚度相当于一个五岁孩子的高度。绵延千里的海冰咆哮着,一层一层排山倒海般涌来,剧烈地撞击着平台桩腿,犹如发生了一场七级地震。正在巡检的他,被直接震倒。老师傅趴在甲板上,死死地拽住他,生怕他被甩进大海。

在杨敏政身边,外输监督张伟望着靠泊在平台脚下的原油外输船,表情同样凝重。即使在海冰肆虐之际,锦州9-3油田每两天半一次的外输,也不曾中断。就在前两天,由于海冰阻挠,油轮迟迟无法靠泊码头,急得他生出满嘴火疱。直到现在,他的声音依然有些沙哑。

施工人员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顶着七级大风抢修注水海管。

安全助理杨家春则凝神望着不远处的独腿平台。那里的抗冰工作更加艰难。在浮冰的撞击下,独腿平台能让人明显感觉到振动,人必须抱着附近的设备,才不至于摔倒,无数次巡检,都要匍匐前进。为了给双脚保暖,巡检员工不断地穿袜子,最多的时候,竟然穿了7双……

面对海冰的侵袭,锦州9-3油田依然坚持每两天半一次的原油外输。

冰临“城”下,战冰的道路依然艰辛,但李亦凡怡然不惧。高科技手段正不断发挥威力,员工们抡锹、镐、榔头凿冰的自发行动也气势如虹,冰、火、石油、蓝色情怀在这里水乳交融……也正因此,这19个冬天,锦州9-3油田始终处“冰”不惊。

夜色渐深时,一个个注定要在战冰中过年的员工回到宿舍。搓着冻僵的脸,李亦凡坐到电脑前。他要规划一下“退冰”之后的行程——带在新疆的父母、江苏的岳父岳母以及正在天津的妻子,去一个温暖的地方旅游。

而在另一个房间,独腿平台的操作工孙重庆,则满心喜悦地期待着,年后回广西,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李佑坤 郝艳军 王晓蕾 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