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忆宿白先生:曾关心辽代古建维修工程 考证宣化城变迁

2018-03-08 15:33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 2月1日,著名考古学家、杰出的考古学教育家宿白先生逝世。海内外各界人士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先生的哀悼和敬意。宿白先生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杰出的考古学教育家。宿白先生领导创办了北京大学的考古学专业,规划了中国考古学科的教学体系,在北大任教逾七十载,为新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许多弟子从各个方面回忆他的一生,本版特约纪念文章,作者亦为宿白先生的学生。

作者:郭大顺(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


(宿白 1922-2018)罗雪村画

这几年我同师友们的心情一样,一直在关心着宿白先生的身体状况,从传来的照片和视频中见先生精神爽矍,思维清晰,很欣慰,但去年在一次电视采访活动中看到先生需扶着轮椅在室内走动,又有些担心。因为面临文物博物馆和考古界迅速发展的现状,太需要有宿白先生这样主心骨的人物了。所以在宿先生的告别纪念活动后,大家仍沉静在对宿先生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的回忆之中。我对历史时期考古无深入研究,但在工作中仍不断得到宿先生和他学术思想的指导。谈几件印象较深的事。

一  看庙重布局,宿白先生关心下的两项古建维修工程

宿白先生十分重视古建筑和古城址、古墓葬等考古遗迹的布局,这在先生的著作特别是其中大量的插图和讲课中时时有所体现。我保存的在学校听宿先生讲授古建筑课的课堂和实习笔记中的大量画图中,也以建筑布局图画的最多。后我又听常为宿白先生编辑文章的《文物》月刊编辑部李力同志谈过先生重视佛寺布局的事。不过,我还是在工作中对此渐有感悟的。

奉国寺大雄宝殿七尊泥塑佛像

这还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辽宁的两项古建筑维修工程谈起。这两项工程,一是义县辽代奉国寺,一是朝阳市内北魏到辽代的北塔。

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的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1984年开始落架大修。这座东北地区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物,也是国内现知体量最大的辽代单体建筑,院内保存的金元碑刻中记载原寺院规模甚大,大殿前有观音塔、周边有回廊等,现大殿前部的无量殿、山门和围墙等,是清代补建的,范围大为缩小。当地政府配合这次颇具规模的维修工程,将现奉国寺庙前作了大面积动迁,这为通过考古发掘验证该寺院碑刻所记辽代奉国寺范围和大殿以外其他建筑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文物界已在倡导地上维修与地下考古发掘相结合的作法,于是我们在奉国寺维修过程中,尽量插空作了些考古发掘工作。虽然奉国寺现庙前由于历年有人居住,且甚密集,地下扰乱很重,但仍在寺院西部和南部距地表3米以下的深处,找到了辽代奉国寺诸多建筑的磉墩部分。

当时正好有徐苹芳先生(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北宋开封大相国寺平面复原图说》一文发表(1987年),徐先生遵宿白先生原意,在文中提到“配殿和回廊相结合的布置,是宋金时代寺院平面的一种新形式,在中国古代寺院平面布置发展史上,是一个转变的阶段,是从唐代的回廊到明清时期的东西两厢的过渡阶段。”不过文中引用宋金以前佛寺布局材料,多是敦煌壁画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例子,中国的最早实例只有金代初年改建的大同善化寺。这引起我们从寺院布局考虑奉国寺院内外新发现的这批考古发掘材料。虽然揭露的遗迹只有山门和西侧部分,很不完整,但联系起来仍可绘出一幅辽代奉国寺平面布局复原图,正是徐先生文章中提到的“回廊与配殿相结合”的布局特点,这就为了解宋辽时期寺院布局提供了一个较早的实例。宿白先生曾评价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座属于高级厅堂类的9×5间十架椽的佛殿,因殿内设巨大佛台而采用了柱网布局前后不平衡的作法,是为建筑史的首见,由此导致梁架结构也相应复杂化,从而促进了建筑技术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中国古建筑考古》,文物出版社,2009年)。根据宿先生思路复原的奉国寺辽代寺院布局图,使这座辽西大寺的学术价值又提高了一步。

北塔塔基出土北魏武士石像

 

不过那一时段宿先生对辽宁工作更为关注的,是时代可能更早的朝阳北塔。就在奉国寺大殿维修刚有头绪时,朝阳北塔的维修工程也开始启动。朝阳北塔现外貌为辽代,但不断有一些早期线索露头,如1973年在已暴露在外的塔基东南角,曾清理出两件具北魏特点的石雕武士像。于是在维修工程正式开始前,于1986年先启动了勘探工作,以利用这次维修解决塔的建筑年代问题,从而为维修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勘探的成果,一是在塔基的地上部分和塔体下部探出唐塔与辽代的两个朝代共三个时期层层包砌的年代关系,一是找到北魏木塔的塔基以及压在其下的十六国三燕(前燕、北燕与后燕)时期的夯土台基,还于1990年在北塔东部约40米处勘探出“富贵万岁”瓦当等十六国到北魏时期文物和遗迹线索,使寻找北塔寺院的围墙等遗迹也有了一线希望。在此期间,我曾建议维修工程负责人、北塔文物管理所所长董高同志找宿白先生请教,为此,董高多次到北大宿先生家拜访。据董高回来告诉我,宿先生每次都听得很专注,问得也很仔细,还对他较快掌握了一些佛教知识给予鼓励。先生在肯定北魏时期的塔基下有三燕夯土台基的考古发现,同文献记载北魏冯太后在故北燕国都城龙城所建的“思燕浮图”有关的同时,对已有露头的塔近中心的寺院布局线索更为关切。在此后勘探成果发表又不断取得成果时,先生于1996年在黑龙江省“渤海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朝阳北塔时说:“平壤发掘的两个比较早的寺院,一个叫金刚寺,也是以塔为中心的布局。这种布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流行的布局。辽宁朝阳发现的五世纪后期兴建的思燕浮图,是现知距离高句丽最近的一处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北方文物》1997年1期)。

朝阳北塔北魏塔基移用十六国三燕宫殿复斗式石柱础

此后,我们遵照宿先生的想法,一直把继续寻找有关北魏时期朝阳北塔寺院布局遗迹列为在朝阳老城区进行考古勘探的主要目标。终于利用2003~年至2004年朝阳北大街改造工程将北塔周边全部动迁的机会,在确认十六国时期三燕都城龙城和宫城具体位置的同时,在北塔的东、西、北三面找到了寺院围墙墙基的线索,在北塔正北约10米处还发现了夯土台基,不仅进一步证实北塔的北魏时期塔基就是“思燕浮图”遗存,而且可以基本勾划出一个塔近于中心的北塔寺院平面布局图。我也将于1988年在日本作文物考察时,参观的多处佛寺、佛寺遗址和有关资料拿出来加以整理,这里有国立奈良博物馆当时正在展出的一个东亚佛教展览资料,是从朝鲜半岛到日本列岛佛寺布局的演变序列图,有关西大学网干善教教授所赠《飞鸟发掘》新作中的有关资料,从中排出的佛寺布局演变序列大致为:公元5世纪后至6世纪初(塔近中心,佛殿在北,如朝鲜平壤清岩里废寺即金刚寺);公元6世纪中至6世纪末(塔移前,殿靠中心,如日本奈良飞鸟寺和大阪四天王寺);公元7世纪中至7世纪后(塔与佛殿东西并立,如日本奈良川原寺和法隆寺);公元7世纪末及以后(佛殿移中心,东西双塔如日本奈良本药师寺,到塔移寺院外,另立塔院,如日本奈良东大寺)。而时间也在公元五世纪后期但早于平壤金刚寺的朝阳北塔,正好排在第一阶段的最前面。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对宿先生有关朝阳北塔在东北亚佛寺布局从而文化关系重要性的理解:一是已有演变规律可寻的东北亚寺院布局和演变线路,可向前追溯到当时的辽宁西部重镇朝阳;二是在佛教东传过程中,以塔和佛殿地位的变化最为敏感,说明崇拜对象和礼仪的变化是佛教东传的主要内容。

就在北塔勘探和维修期间,朝阳地区的十六国时期三燕考古也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此,我们曾几次酝酿请宿先生到朝阳考察,最终未能实现,成为至今仍感遗憾的一件事。我想,如果那时宿先生能亲赴朝阳,一定会如考察山东青州和河北宣化那样,从城市考古角度,将朝阳历史遗迹的研究和保护提升一个层次。目前,朝阳北塔已建博物馆,大家在惊叹馆内陈列的被移作北魏木塔柱础的十六国三燕宫殿巨大的复斗式石柱础等珍贵文物时,重温宿白先生的指导和谈话,一定会对这座经历北魏、隋和唐到辽重熙年前后的“五世同堂”的古塔及其在东北亚佛教东传中的地位不断有新的体会。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