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书评《白寿彝史学二十讲》:这是中国史学巨擘编的书

2018-03-09 16:57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爱好历史的朋友肯定产生过通读中国历史的念头。笔者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甚至有同学放下豪言,说大学四年要通读“二十四史”。但是,阅读历史古籍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绝非易事,随着一代代史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历史思想和读史方法也在发展进步。

作者:王战省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白至德 编著   红旗出版社

单说“中国通史”这个课题,它的源流起于近代。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提出重新撰写中国历史;1904年,章太炎在《哀清史》一文附有《中国通史略例》,提出撰写中国通史的设想和框架。从此,撰写中国通史始终是20世纪中国史家的追求目标之一。钱穆、吕思勉、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这些著名学者都曾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收获硕果。

终于,在世纪之末,诞生了一部“积一代之智慧”的巨著。这便是由白寿彝先生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历时二十载方问世的《中国通史》。这部巨著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是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

白寿彝先生何以能登上中国通史事业的顶峰,这得从白寿彝先生决定投身通史事业说起。1962年,白先生赴巴基斯坦参加国际史学大会。国际友人表达了对新中国历史著作的期待。白老深受感动和鼓舞,决定撰写一部中国通史。

白寿彝的史学研究工作一度中断,他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只能在心底默默酝酿通史计划。他撰写中国通史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有这么长这么丰富的历史,我们不能满足那么简单的几本小书,这跟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不相称。”

1975年,形势稍有好转,白寿彝立即着手编撰中国通史。1979年,30万字的《中国通史纲要》顺利完成。这部著作在当时刚刚走出文化沙漠的大众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累计发行上百万册,并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

此时已年逾古稀的白寿彝先生开始了大型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白老后来曾说:“我70岁以后才开始做学问。”其实,在白老七十岁之前,他在中国思想史、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史学史等诸多研究领域均已建树丰硕。他把这些都看作是新的起点的准备。他要重新出发,追求更高的史学理想。

在此后的二十年中,白老既要承担繁重的组织协调工作,又要事必躬亲,亲自审阅整套丛书1400万字的书稿。期间即使是住院治病,他也没有终止工作。

经历了二十年的苦心孤诣,1999年3月,白寿彝总主编的12卷22册1400万字的《中国通史》全部出版。笔者有幸在母校图书馆里看到这套著作。可惜图书总是处于借出状态,因此无缘通读。毕业之后笔者从事出版工作,一直对白寿彝先生和他的《中国通史》念念不忘。白老先生是河南开封人,曾就读于中州大学,算来也是笔者的老乡兼校友。有这样一位名家校友,笔者既感自豪,也感亲切。后来机缘际会,有幸参与到《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的编辑工作中。

这套书由白寿彝先生之子白至德先生编著,将白老的史学研究做了系统的整理与归纳,共11册,讲述了中国远古时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史学渊源与发展,并考虑到广大读者感兴趣的史学问题,兼顾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展现了白寿彝史学观点的精髓,史学研究的深广,也为读者学习中国历史提供帮助。

白寿彝先生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七十年,其傲人的史学成就得以在这套书中展现,作为编辑我深感自豪。历史应该被铭记,治史的大家更应该被我们敬仰和怀念。

 

 

作者: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