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书评《驯鹿人的孩子》:彭懿新书为何能创印刷新纪录

2018-03-09 15:59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著名童书作家、“非著名摄影师”彭懿又出摄影图画书了。2016年的《巴夭人的孩子》是一本里程碑式的原创图画书,13天内刷新图画书的印刷纪录,首次印刷8万册,很快又紧急加印到14万册。

作者:李峥嵘


《驯鹿人的孩子》  彭懿  接力出版社

之后,他又推出了摄影图画书《山溪唱歌》、《寻找鲁冰花》和《精灵鸟婆婆》。《山溪唱歌》加入手绘和音乐,《寻找鲁冰花》带有奇幻色彩,《精灵鸟婆婆》是一部“纸上电影”,他用不断变化的形式呈现出前所未见的自然奇景,而始终不变的是那颗童心。

最新推出的《驯鹿人的孩子》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最开始触动彭懿想要去寻找驯鹿人的、点燃创作灵感的是美国摄影师萨达尔拍摄的一组图片:一个睡在雪白的驯鹿身上的小女孩、一个骑在驯鹿身上的满面沧桑的老奶奶……他惊呆了,觉得这是童话里才会有的场景。他决心要找到这群人,这是一群被称为查坦人的最后的驯鹿人。他组建了一个十个人、14匹马的马队,穿越无人区,翻越高山峭壁,寻找驯鹿人。当彭懿骑着马翻了三座大山之后,第一次见到了活生生的白色的驯鹿,巨大的鹿角在夕阳下被勾勒出美丽的金边,他激动得都要哭了。彭懿和驯鹿部落朝夕相处了五天,拍摄了海量的照片和一部微电影,也完成了一部图画书《驯鹿人的孩子》。

彭懿的图画书不是一般的摄影集,并不是为了追求奇丽的景色,他说:“要找到那个触动内心的故事,如果只是图片好看那不就是明信片吗?”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小男孩,彭懿第一次见面就被他乌溜溜的眼睛吸引住了,小男孩不怯生很聪颖,有小小男子汉的魅力,于是这个小男孩就成了整个故事的主线。书里没有刻意编造故事、人为的设计高潮,只有平淡的生活细节:打水、做饭、放牧、安鹿鞍……每一张图片,小男孩都和父母形影不离。男孩六岁了,很快就要离开家去上学。妈妈说会想他,但是必须去读书。一个男孩和他的驯鹿家族,这是一种超脱于普通读者日常经验之外的体验,是一种非常脆弱而即将消失的游牧文化,又蕴含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可以引起共鸣的骨肉亲情。

在《驯鹿人的孩子》中,这些完全抓拍、没有任何人为设计的照片具有人类学的意义,呈现出迥异于城市生活的景象,但是在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日子里,也有一种极其动人的亲密关系——人与人之间、大自然之间的和睦相处。城市里的孩子两三岁就离开父母上幼儿园,这里的孩子跟着父母放牧、照顾自己的小鹿;城里的孩子看到的鸡鸭鱼肉都是分割的,而这里的孩子和动物亲密接触。也许我们已经远离土地太久了,可是我们跟土地的密切联系依然留存在我们的血脉中。所以,看到那些如同梦幻一样的画面,会平复我们躁动的心。

彭懿找到的驯鹿人和其他驯鹿民族最大的不同是放牧驯鹿不是为了吃鹿,驯鹿为他们提供奶,提供骑乘、驮东西,是交通工具。驯鹿只吃一种叫石蕊的地衣,驯鹿人要在酷寒之地迁徙寻找石蕊。这是非常罕有的、依然坚守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的确这种生活太艰苦了,这是在蒙古的北部,是西伯利亚苔原针叶林之尾,温度极低,平均温度不到零度,最低零下53摄氏度,不过夏天可以达到21度。而且随着地球变暖,环境的变化,石蕊在减少,驯鹿人游牧的生活方式也在慢慢消失。

《驯鹿人的孩子》展现了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和一群充满了灵性的驯鹿在一起生活。刚开始吸引彭懿的,是那种童话般的生活,但是事实上,这里的生活很艰苦,他被驯鹿人那种流淌在血液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严酷的大自然里,忍受着极端的天气,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是一群真正与大自然对话的人。”

在《驯鹿人的孩子》所附的创作手记中,彭懿引用了摄影师萨达尔的一句话:“在那片土地上住着麋鹿、熊、马和鹰,人类和野兽之间存在一种神圣的关系,人类不是世界中心,只是广阔图景中的一部分而已。”这句话可以用作全书的注脚。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