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 14位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

2018-03-11 15:53 编辑:TF005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3月11日讯,昨天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14位全国政协委员走上主席台,围绕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统战政协工作等作大会发言。值得一提的是,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和通州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李迎新两位来自北京的全国政协委员也参加了大会发言。

王欢委员

关键词 教育减负

王欢委员

做好减负“四则运算”

增强减负获得感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很多孩子不是在辅导班,就是在去辅导班的路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的开场白,一下子就点出了许多家长的“痛点”。王欢说,虽然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减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家长特别是学生的“减负”获得感还不强。

王欢分析,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辅导班成了一些家长的无奈选择。其次,基础教育承载了很多“基础”之外的内容,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元,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定位却不够清晰。“越来越多的目标被加给学校和学生,忽略了学生‘长’的规律而过多关注‘成’的效果。”第三,教育综合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教师在大纲规定的学科课程外,还要开发各种实践课程、综合课程,课程体系膨胀过快、种类过多,而学生在校时间有限,于是大量的作业被延伸到课外,成为了沉重的负担。

王欢建议,首先,应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推进区域、集团教师一体化管理,不断增加优质教育供给。盘活政府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引入社会志愿服务力量,让孩子“三点半”放学后有妥善安排,满足个性化需求。其次,应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评价改革,有针对性地做好减负“四则运算”。“加法”,就是把孩子的睡眠和运动时间加上去,把亲近自然和兴趣爱好加上去;“减法”,就是严控课内外作业的数量、种类、形式、难度,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乘法”,就是把多元评价的激励机制成倍拓展;“除法”,就是将违规的校外补课、办班,以及各种违反学生成长规律的比赛坚决去除。第三,应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育主阵地的内涵式“减负”。在课程开发中尝试打破学科边界,发挥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

曲凤宏委员

关键词 健康扶贫

曲凤宏委员

聚焦老年人、重病患者

促进精准健康扶贫

“我们在云南调研时遇到一户四口之家,老太太不幸脑溢血,儿子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尽管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救助等各项政策都扶持到位,全家2016年自付医药费仍有15万多元,生活仍无法摆脱贫困状态……”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曲凤宏用一个真实的案例说明,大病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难度依然很大。

曲凤宏说,因病致贫返贫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人群间配置不平衡的客观反映。要打赢精准健康脱贫攻坚战,应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关注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三类人,把实施有效的“大病”保障作为主攻方向,将治好病、解决好医疗费用作为当前两项主要任务。

曲凤宏建议,首先,应创新医疗救助模式,创建深度贫困地区精准健康脱贫制度保障,可在国家层面建立长期固定的医疗救援制度,推动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充实贫困地区基层网底。例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开展远程医疗与教育培训,让技术、资源、人才融入深度贫困地区等。

其次,应完善医保政策,夯实贫困人群大病保障基础。目前,农村居民医保水平偏低,负担很重。国家尽管有大病保障机制,但尚无贫困人口专项保障基金。一些省区针对贫困人口的倾斜报销政策,大多从基本医保基金中支付,造成非贫困人口报销比例下降,对医保的公平性产生不利影响。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农村贫困人口大病补充保障专项经费,直补到县,实现住院费报销90%、门诊费报销80%。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工作协同,对自付医疗费用超过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贫困户实行兜底保障。

莫荣委员

关键词 就业质量

莫荣委员

公共就业服务应该对

城乡劳动者一视同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认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就业主要面临几大挑战,一是我国每年新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保持在1500万人左右,就业总量不减,但由于科技不断进步,可能在短期内导致就业岗位减少。二是传统就业服务虽然在解决就业数量问题等方面卓有成效,但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等仍相对落后,缺乏大幅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做法。三是就业歧视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阻碍了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

莫荣建议,首先,应建立就业预测和失业预警系统,及早分析预测,提前做好政策储备,解决好短期的就业冲击,让就业结构顺利完成转换。其次,应完善全方位就业服务,对城乡劳动者一视同仁,服务水平要专业化,依靠“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能力,让求职者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享受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第三,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政府要承担起维护公平就业的责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通道,使创新创业活力在流动中竞相迸发;查找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保障妇女、残疾人以及农民等全体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使人人都有通过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第四,要发挥高质量就业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实现人民收入同步增长。例如,建议按照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原则,逐步增加工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总之,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的调节职能,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最终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李迎新委员

关键词 司法体制改革

李迎新委员

司法体制改革

是法院提质增效的革命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审判员李迎新的发言,从她的一本审判日志讲起。“去年底,我无意间翻出了2013年的审判日志,上面密密麻麻的是各种会议安排,而现在是开庭、调解、勘查现场等审判日程。”李迎新感觉,作为庭长,司法体制改革前,她的主要工作是听案子、听汇报,改革后,她重新回归法台,敲响法槌,回到了熟悉的审判领域。“近两年来,我直接承办案件464件,回到一线,我感觉我更加珍惜法官这份职业的尊荣与价值。”

“法官更加珍惜手中的审判权了。”紧接着,李迎新又谈了她的第二点感受。她讲了一个故事。司法体制改革初期,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的一名年轻法官,审理了一起没有先例的案件:案件中,父亲吸毒、神志混乱,殴打婴儿致残,母亲请求婚内撤销父亲监护权。这名年轻法官多次想向李迎新请示,言语间透露着压力和迟疑。“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李迎新告诉这位年轻法官,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让法官发挥才能、独立判案。最终,这位年轻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裁定撤销父亲的监护权。李迎新说,回看卷宗,不再有院庭长的签批,这是司法责任制改革带来的卷宗新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审判权运行的新模式,“法官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要自我挖掘多大的能力。”

“司改是法院提质增效的自我革命”。这是李迎新的第三点感受。她举例说,通过一系列自我革命,提质增效成果显著。2017年,李迎新所在的通州法院,人均结案563件,克服了“案多人少任务重”的困难。

李迎新说,司改在“四梁八柱”搭建好之后,将进入添砖加瓦的“内部精装”新阶段。作为一线法官,她也有三点期盼:一是期待全社会都能理解、关心、支持司法体制改革;二是期盼法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力度加大;三是期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完善以诉讼与非诉讼方式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解决纠纷的需求,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叶晓彦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