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花期有约 中国文人借花言情的传统

2018-03-15 10:41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花”字没有甲骨文,《说文》解释为“教行也”,所以应该是从“化”字演变而来。《汉书·张衡传》中说:“百卉含蘤”。后有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 “花”和“华”至今在篆书中不分。《说文》解释“华”字言:“荣也,从艹从。”二字繁体都写作“华”。简化之后,原本可以看到的枝繁叶茂形象,没有了。

作者:百含


王铎《枯兰复花赋》(琅华馆藏)

如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花,如久负盛名的荷兰郁金香,日本则被称为樱花之国。每个城市都有市花。空气中常常弥漫着桂花的清香,这是杭州秋天特有的味道。想当年,武则天曾经逼迫洛阳牡丹低头,最终没有屈服。

 

自汉代始,妇女儿童已经开始佩戴鲜花作为装饰,可是在宋代,簪花却是文人士大夫最喜爱的装扮之一。根据史载,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配戴。古龙小说《绝代双骄》中孪生兄弟之一名叫“花无缺”,姓花的男人,也是花一样的男人,没有任何瑕疵,完美无缺。

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带着生育繁衍的色彩。从借花献佛、拈花微笑可以看出花与佛有缘。花在佛经中是洁净的象征,比喻心灵的涤荡,特别是莲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独于此,儒家代表人物周敦颐的《爱莲说》,赞扬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亭亭玉立却质朴无华。玫瑰、百合、马蹄莲、梅花,不同的花,各有寓意。既有一心向着日光的太阳花,也有在晚间怒放的夜来香。

清 伊秉绶
伊秉绶行书册页《蔷薇花诗轴》纸本,纵109.9cm,横49.9cm,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释文:

四面垂条密,

重阴入夏清。

绿攒伤手刺,

红坠断肠英。

粉著蜂须腻,

光凝蝶翅明。

雨中看亦好,

况复值新晴。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有对于各种花加以咏叹的情结,构建了借花言情的传统,最典型的像“人淡如菊”。宋代林逋有“梅妻鹤子”的雅号,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名句。元代王冕以画梅花名世。画梅花极难,“丹青难写是精神”。梅花没有过多的颜色,主要靠枝干的勾勒,没有极强的写生和构图能力,是画不好的。另一方面,梅花关乎文人风骨和心境,因为梅花是士人画,需要士气。汪士慎是“扬州八怪”中的画梅高手,因为饮茶过度,造成双目失明,就像巴尔扎克喝咖啡太多,死后发现骨质都变成了黑色。凡事过度了都不好。汪士慎毕生一贫如洗,54岁左眼病盲,遂以单眼画梅。67岁双目失明,仍然画梅乞米。以梅言志,坚守风骨。

现实世界的花,总会存在花期。很多花的花期非常短,迅速凋零,庾信曾有句:“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昙花开花更是难得一见,所以有“昙花一现”的成语。张学友有一首歌,名字就叫“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哪怕最美丽的花也会香消玉殒,“零落黄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人应该都有一种平常心,“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当代 胡小石
胡小石行书竖幅《咏海棠》。

释文:

拭眼东川见海棠,

瓦瓶托命尚能芳。

廿年梦影凭谁问,

双树红云北学堂。

二月韶光特地新,

擎天红袖倚楼人。

凤城纵有花如锦,

轮与乌蛮得早春。

(原标题:花期有约)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